robots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为您提供:成都九寨沟、峨眉山、稻城-亚丁、海螺沟、四姑娘山、西藏、昆明丽江、三亚、四川成都周边旅游咨询服务及最新旅游报价!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
成都旅游指南
成都酒店
成都经济酒店
  • 昌都宾馆昌都宾馆      100元/晚
  • 速8酒店速8酒店       160元/晚
  • 建材宾馆建材宾馆      180元/晚
  • 馨韵快捷酒店馨韵快捷酒店  128元/晚
  • 汉庭快捷酒店汉庭快捷酒店  150元/晚
  • 格林豪泰格林豪泰      150元/晚
  • 豪阁商务酒店豪阁商务酒店  200元/晚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旅游 > 休闲成都 > 四川近现代名人
成都人物--四川近现代名人

李永和

(?—1862年)

云南昭通人。1859年与同乡蓝朝鼎在云南大关县结盟,发动反清起义。率领七百余人进入四川,连克筠连、高县、庆符三县城,义军发展至万余人,攻叙府(今宜宾)不克,改向犍为、自贡进军。1860年占领自贡盐场,大批盐工参加起义,部队发展到十余万人,称“顺天军”,席卷川南,直指川西。1861年9月,义军与清军战于绵州(今绵阳)附近,失利南撤,蓝朝鼎在突围中牺牲。李永和率部继续战斗,经过大小二十多次战斗,被川督骆秉章包围于犍为龙孔场。李永和在突围中伤重被俘,在成都遇害。此次起义,史称“李蓝起义”。


丁宝桢

(1820—1886年)

字稚黄,贵州省平远(今织金)人。清咸丰进士。1869年任山东巡抚时,乘慈禧宠信安德海到山东办事之机,以“宦竖私出”的罪名将他就地正法,名噪一时。1875年在济南建立山东机器局。1876年调升四川总督。次年筹办四川机器局,制造各种机器及武器,整顿吏治,打击贪官污吏;改革盐运制度,对川省井盐实行场(产地)岸(销售地)挂钩,即实行官运商销制度;重视教育,聘著名教育家、学者王运担任尊经书院山长;注重水利建设,亲临现场踏勘都江堰水利工程,上奏清廷大力治理。1885年英军由缅甸向云南扩张势力,并提出经四川、西藏与印度通商的要求,即奏请清廷坚决拒绝,使之不能得逞。1886年卒于任内。著有《丁文成公奏稿》行世。


唐宗海

(1846—1897年)

字容川,彭县(今彭州市)人。我国中西医汇通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889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其后寓居上海,从事医疗活动和医学著述。1892年往返于京、沪、粤间行医。1896年,授广西来宾县知县。他的医术精良,医学著作宏富,尤以《中西汇通医书五种》著称于世。该丛书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血证论》、《本草问答》5种,阐述了唐氏在中医理、法、方药上的汇通思想。其中《血证论》一书,集血证诊治之大成,流传广,影响大,是其生平治疗血证经验的结晶。此外,还著有《医柄》、《医学一见能》、《医易通说》、《痢症三字决》、《六经方证中西通解》等医书。


杨 锐

(1857—1898年)

字叔峤,又字纯叔,绵竹县人。清举人,受聘入山西巡抚张之洞幕府,掌管机要文牍。1889年,被清廷提升为内阁中书,参加《大清会典》修纂。书成,以功升为内阁侍读。任内尖锐批评慈禧不顾国耻民艰,在颐和园内大兴土木,恣意游乐之事等。1894年中日交战,支持对日宣战。1895年春夏间,与应试在京的康有为联络各省举人上书清廷,要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9月与康有为等发起组织“强学会”,鼓吹开启民智,讲求经济之学,学习西方科技等变法自强之道。1898年春,在京城四川会馆成立蜀学会,嗣又创办蜀学堂。参加康有为在京组织的保国会,并与川籍维新志士组成保川会,宣传改革维新。9月1日,被光绪召见,颇为重用。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光绪被囚,维新变法运动失败。9月28日,他与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慷慨就义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有《说经堂诗章》、《随史 补遗》40卷等。


刘光第

(1861—1895年)

原名光谦,字德星,号裴村(培村),富顺县人。光绪进士,授刑部主事。1885年回乡掌文昌书院。1888年入京任职。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向光绪帝提出条陈,抨击时政,主张改革。1898年春在京与杨锐成立蜀学会,创办蜀学堂,培养革新人才。9月4日受光绪召见,参与新政。戊戌政变被捕遇害,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著述有《介由堂诗集》、《衷圣斋文集》。


邹 容

(1885—1905年)

原名绍陶,谱名桂文,字蔚丹、威丹,巴县人。1898年参加巴县童子试,反对主考官出偏难题,愤然罢考退场。1899年9月,在重庆从日本人学习日语、英语,接受“新学”。1901年夏至成都参加选拔留日学生考试,因主张革新,被取消录取资格。8月赴上海进入江南制造局附设“广方言馆”补习日语。次年春,自费留学日本,入东京东亚同文书院,积极参加中国留日学生革命运动,参照西方平等自由学说,结合中国情况,开始编写通俗革命书籍。1903年4月,回国。这年夏撰成《革命军》,揭露清政府反动卖国罪恶,号召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共和国。该书由章炳麟作序,革命党人出资出版发行,《苏报》刊文介绍。“苏报案”发生后,为章炳麟分担责任,自报投案,被判刑两年。1905年4月3日病死狱中。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


赵尔丰

(1845—1911年)

字季和,先世为汉军正蓝旗人,祖籍山东蓬莱。1903年5月随四川总督锡良入川,委为成绵龙茂道,又调署永宁道,是锡良宦蜀智囊之一。率兵进驻封溪(今古蔺),设立行辕,派兵屠杀反清“平会”成员数百人,得绰号“赵屠户”。清廷授建昌道道员。次年率部会同黔军镇压贵州红灯教起事,捕杀其首领及信徒数十人。1905年被委为“办理炉边军务”,入巴塘,杀起事喇嘛及藏民,焚毁丁零寺,拘捕巴塘正副土司并处死。冬又派兵入巴楚曲河两岸,杀藏民四十余人。1906年授督办川滇边务大臣职,将巴、理二塘改土归流,设8县,以巴安统辖,并在巴、理二塘推行屯垦、通商、兴学、开矿诸事,促进文化、经济繁荣。1907年2月任护理四川总督,继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1908年3月任驻藏大臣,兼领边务大臣,抗英、拒俄。1911年4月,署理四川总督,镇压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后被处死。


秦载赓

(1875—1911年)

名秉钧,华阳(今双流)县人。18岁任华阳民团团总,继加入哥老会为首领。1909年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筹划武装起义。四川保路事起,于1911年7月参加由同盟会策划的新津集会,被推为川东民军首领。8月在资州召开会议,决定组织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被推主持东路同志军起义。9月7日,镇压保路运动的“成都血案”发生,他闻讯召集同志军千余人,次日抵成都东门,要求释放被捕的蒲殿俊、罗纶诸人,响应者万余人,与清军对战于东山庙、琉璃厂、龙泉山一线。当时东路各县民军已汇集20余万人,他即与同盟会党人王天杰、龙鸣剑率领的同志军2万余人会师于籍田铺,被推为东路全军统领。率众转战于中兴场、中和场等地,屡败清军。但终因武器差劣,放弃进攻成都,分兵各县。旬月间攻下仁寿、简阳、资阳、井研、内江等10州县 。后至荣县与王天杰会合,各军树“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4面旗帜。不久,闻井研虽为民军收复,新政仍为官绅把持,即单骑前往调查属实,大怒,立令呈交县府大印,为官绅忌恨。11月9日离井研返荣县途中,被伏击身亡。


喻培伦

(1886—1911年)

字云纪,内江市人。1905年留学日本,1908年在日加入同盟会。为发动武装起义,潜心研究炸弹制造,著有《安全炸弹制造法》,被誉为“炸弹大王”。回国后于1909年赴汉口参加谋刺端方未果,转赴北京,与黄复生等筹组暗杀机关。次年3月谋炸清摄政王载沣,事泄走日本。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手持炸弹攻入督署,接着参加观音山激战,被俘遇害,葬于黄花岗。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


余栋臣

(1851—1912年)

大足县人。以挑煤为业,是清光绪年间四川反洋教起义首领。1890年8月8日,在大足龙水镇率众起义,焚毁教堂,发布檄文,痛斥帝国主义侵略和传教士的“无法无天”,号召人民驱逐外国传教士,遭清军镇压失败,避于西山坚持斗争。1898年3月底,被诱捕入狱。后被同志率众营救出狱。回到大足后,招募兵员,制造武器,在龙水镇再度起义。7月1日,派义军到荣昌河包场捕捉法国传教士华芳济,当众宣布罪行。起义军击溃清军后向北攻铜梁、安岳,西攻内江,部队发展到万余人,影响30余州县。12月清廷调集大军入川镇压,起义军受挫。1899年1月,向清军请降,起义失败。


周鸿勋

(1883—1912年)

字济生,郫县人。早年加入哥老会,1903年赴成都考入警务学校。1906年以事逃营,被通缉,辗转到云南,目睹法国人督修滇越铁路虐待华工种种惨况,极为愤慨。事平后返川,入川边巡防军,在营中组建哥老会组织,于士兵中发展会员,加入者日众。1911年,部队调邛州(今邛崃)休整。9月7日,“成都血案”发生,保路同志军起义爆发,川西10余州县同志军集结在成都四郊,围攻城垣。他号召全营士兵反戈一击,众推为首,揭开清军倒戈先例,随即转战双流、新津等处,被推为川南全军副统领,旋为统领。新津战役失败后,走名山,加入同盟会,以“中华国民军”为旗帜。10月20日返五通桥,杀盐务巡防营管带,策动新军起义。转战乐山、犍为之间,发展部 队千余人。11月中旬,与荣县、威远同志军会合,驻荣县,被推为川东南同 盟军统领。11月下旬合兵攻克自贡,因控制盐场税收,激起盐商不满。次年 1月,被大盐商秘密联络入川滇军所捕杀。


彭家珍

(1888—1912年)

字席儒,金堂县人。1903年入四川武备学堂炮科。1906年毕业赴日本考察军事,加入同盟会,奉命携带一批革命书刊返川。以后在四川、云南、奉天(今辽宁)任军职,从事秘密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后,联络北方各镇响应,扣留清廷自欧洲购回的大批军火,策动滦州起义。继任四川同盟会旅沪支部军事部副部长,积极参加筹组北伐蜀军,被推为蜀军副总司令。嗣以北方招讨使名义,回北方敌后策反,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1912年1月中旬,参加京津同盟会骨干研讨诛锄袁世凯、良弼、载泽3人的决策,独当刺杀清宗社党首领良弼的重任。1912年1月27日凌晨2时许,只身携带炸弹,在北京炸毙良弼,同时以身殉国。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陆军大将军。


张培爵

(1876—1915年)

字列五,号智涵,别署志韩,荣昌县人。1903年入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优级师范科。1906年加入同盟会,次年与熊克武等党人联络新军与会党共谋江安、泸州、成都起义,均告失败。1908年走川南各县发动起义,继转重庆,在重庆府中学堂担任学监,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发展同盟会员。武昌起义爆发,与该校监督、同盟会领导人杨庶堪等于11月22日,宣布重庆独立,成立蜀军政府,被推为都督。成渝两军政府合并后,任副都督,继后改任民政长。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排斥革命党人,将他调往北京,委以总统府顾问官虚职。“二次革命”爆发,潜至上海,资助黄兴取南京,事败避居天津租界内。1914年与海外同盟党人联络,谋划再举。次年3月,袁世凯将他诱 捕杀害。有《张列五先生手札》传世。


锡 良

(1851—1917年)

字清弼,蒙古镶蓝旗人。1871年中进士。1903年任四川总督,厉行新政,力主自办川汉铁路,奏设铁路公司,招股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1904年派兵入藏,平定上层头人叛乱。自打箭炉(今康定)以外,改设县治,兴垦开矿,设立学校,发展藏区经济文化。1906年,在成都创办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又办优级师范学堂。在任川督的三年中,全省新式学校由150余所增至7700余所。还选派大量优秀学生留学日本。对于推行实业,筹办新军,他也有很多建树。1907年调任云贵总督,创练陆军,办讲武堂。次年派军镇压黄兴等发动的河口起义 。1909年授钦差大臣,调任东三省总督、热河都统等职。辛亥革命后解职居家。


黄吉安

(1836—1924年)

名瑞云,别号余僧。成都市人,戏曲作家,为川剧史上的一代剧作大师。在官府作幕宾多年,晚年从事戏曲创作,得四川巡警道周孝怀的支持,进行戏曲改良。一生创作川剧剧本80余种,扬琴唱本20余种。创作题材广泛,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强烈的爱国思想。剧本和曲本被称“黄本”,对川剧影响很大。代表作有《柴市节》、《三尽忠》、《金牌诏》、《忠烈图》等。解放后,出版有《黄吉安戏本选》(上、下集)。


王右木

(1887—1924年)

又名丕昌、燧,江油县(今江油市)人。1914年留学日本,参加李大钊在日组织的“神州学会”。1918年回国,次年受聘任高等师范学堂学监,积极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组织四川最早的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新四川旬刊》。1922年2月,主持创办进步报刊《人声》,任社长、主笔。10月,组建成都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执行委员会。1923年5月,创立成都劳工联合会。7月1日,在成都改组旧有的“四川民权运动大同盟”,组成新的机构,被选为文书股主任。成立中国共产党成都支部,直属中央领导;同年冬,中共中央正式任命为中共成都支部书记。1924年,与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秦正树创办《甲子日报》,担任总编辑。该刊以“建设新四川”作号召,宣传革命,反对防区制、反对军阀混战。嗣赴广州参加中共重要会议,在返川途中,于贵州土 城被当地反动势力杀害。


骆成骧

(1865—1926年)

字公骕,资州(今资中县)人。先后就读于成都锦江书院、尊经书院。1895年中进士,殿试置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1898年春,任春闱房考官,与杨锐等同乡京员在北京创设“蜀学堂”,讲习新学。夏,任京师大学堂提调,支持维新变法。1906年得官费派往日本学习法政。1908年回国,应聘入广西主持桂林法政学堂,卓有成绩。1910年奉调山西任提学使。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2月返川,历任四川省临时议会议长,国史馆纂修,四川高等学校、国学专门学校校长。1922年为筹办四川大学奔走,建议在四川高等学校的基 础上改立四川大学,发动社会名流、各校校长、地方官绅等联名上书四川省长公署,要求“主持地方筹款”、“速建大学”,同时任教于四川法政学堂、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筹建在成都的资属中学。1923年,继廖平后执掌四川国学专门学校,筹办成都大学,力荐张澜任校长。著有《清漪楼遗稿》。


孙炳文

(1885—1927年)

字浚明,南溪县人。1908年赴北京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英文班。辛亥革命时期加入京津同盟会,任文事部部长。1912年任北京《民国日报》总编辑,积极参加反袁斗争。1913年回川从事教育工作。1918年到泸州任靖国军朱德旅部咨谋,与朱德结为挚友。1920年到成都任造币厂厂长,后到北京任《民报》主笔。1922年与朱德同赴欧洲,同年11月在柏林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次年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黄埔军校教官,兼任中山大学教授。后接替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兼总教官。北伐出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主任,负责领导粤、桂及闽南工作。1927年4月奉命赴武汉,途经上海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遗孀任锐以后赴延安,是当时有名的“延安妈妈”。长子孙泱,长期在朱德身边工作;长女孙维世被周恩来夫妇收养,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戏剧艺术家,“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杨闇公

(1898—1927年)

原名尚述,潼南县人。中共四川地方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13年考入南京陆军军官教团。1916年策动江阴炮台官兵起兵讨袁,事泄失败。次年赴日本,入士官学校攻军事,并开始阅读《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加留日学生示威游行,被东京警视厅捕。1920年出狱被迫回国,到重庆。1924年与吴玉章等20余人 组织“中国青年共产党”(简称CY),创办机关报《赤心评论》,成立社会主义研究会。9月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庆地委的领导工作,任组织部长,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在重庆组织青年团外围组织“四川平民学社”,办四川平民学校,出版刊物《爝光》。1925年1月,成立国民议会促进会,推为负责人之一。11月与吴玉章以国民党四川省代表身份赴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大”,会后回川与吴玉章等建立国民党(左派)临时省党部,领导国民党左派同右派进行针锋相对的争。10月组织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推为书记,次年2月由中共中央批准。11月,兼任中共重庆地委军委书记,与刘伯承等筹划和领导泸顺起义。1927年蒋介石授意四川军阀刘湘等,于3月3?日制造“三三一”惨案,他越城墙脱险,于4月4日在去武汉的轮船上被捕,6日被杀害于重庆浮图关。


赵世炎

(1901—1927年)

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乐生,酉阳县人。1915年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五四”运动兴起,成为该校学生运动的主要负责人。毕业后经李大钊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并主持出版《少年》半月刊,还创办校工补习班。1920年5月,赴法国入施乃德厂做工,与李立三等组织华工组合书记部,主办《华工旬刊》,组织勤工俭学学生到华工中去讲演。1921年,与张申府、周恩来等人组建旅法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均为中共党员,被委派到中共中央驻巴黎通讯社任通讯员。1922年6月任中国旅欧少年共产党书记。1923年初被派往苏联莫 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4年回国,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协助李大钊领导北方革命斗争,并担任《政治生活》周刊主编。1925年3月,以中共代表身份出席国民会议促成会,任大会党团书记。“五卅惨案”发生后,赴天津、唐山等地领导海员及矿工大罢工。1926年,出席第三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会后,被任命为中共江浙区委委员兼上海区委组织部长和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参加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代 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6月任中共江苏省委代理书记。1927年7月2 日在上海被捕,19日牺牲。


卢德铭

(1905—1927年)

字邦鼎,号又新,又名继雄。宜宾县双石铺(今自贡市仲权镇)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2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战役,任学生军侦察队长。毕业后留校任政治部组织干事。1925年11月叶挺独立团成立,任该团连长,随部参加农民运动,建立农会。1926年5月,随部队担任北伐先遣队,冒雨投入援助友军的渌田战斗,亲率连队战士英勇作战。接着又参加平江、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灵活机动指挥果断。在武昌城下率部围敌30多天,最后取得胜利。1927年初独立团改编为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不久升任团参谋长,率团及兄弟部队在河南上蔡县击败奉军主力之后,又随叶挺讨伐叛变的夏斗寅。6月任国民革命军警卫团团长,奉命东下响应南昌起义,途中知起义军已离开南昌,率警卫团到达修水,与中共湖南省委取得联系。同年9月率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担任起义部队总指挥,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于1927年9月22日,与毛泽东率领指挥部进军井冈山。途经江西芦溪附近山口,遭江西军阀朱培德部伏击,在掩护部 队转移中,中弹牺牲,时年22岁。


康子林

(1870—1930年)

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民国初年创办川剧团体“三庆会”,任会长。他演艺精湛,唱腔优美,创造了很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对于川剧表演的“变脸”、“尖子功”等技巧,尤有独特的创造。他特别注重艺人的艺术道德,提出讲究“三德”,即口德、品德、戏德。他所领导的三庆会始终坚持“三德”,严肃地对待戏剧艺术,在四川川剧界内外有长远的影响。他因此被称“康圣人”。


李鸣珂

(1899—1930年)

又名韵舫,化名春华、钟鸣,南部县人。1919年考入四川省高等蚕业学校。毕业后任南部县实业部部长。1924年参加川军,次年赴广州入熊克武开办的建国联军军事学校。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学习。1926年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教导大队第一中队长。次年参加南昌起义,任中央前敌委员会警卫营营长。起义失败后,随周恩来到上海中央军委工作,以商人身份作掩护搜集情报,惩治叛徒及敌特,保卫中央机关。1928年夏奉派回四川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先后发动和领导万源固军坝起义、邝继勋部兵变和涪陵武装起义,并亲自指导川军边防军第五混成旅瞿联承部的兵变。1929年9月在重庆秘密将蒋介石派入四川的大特务戴弁击毙。1930年4月因叛徒出卖被捕,19日就义于重庆朝天门。


宋育仁

(1857-1931年)

字芸子,富顺县人,近代学者、思想家。早年就读尊经书院,1886年中进士。1994年出任英、法、意、比4国参赞,注意研究欧洲社会风俗、文教制度和政治生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伦敦上书清廷,主张抗日防俄。1895年参加“强学会”为都讲,主讲“中国自强之学”,主张君主立宪。1896年被保举回四川兴办商务、矿务,创办四川第一批实业公司。1897年创办四川近代最早的报刊——《渝报》。1898年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印行蜀学丛书,发起成立“蜀学会”,办《蜀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推动四川维新运动的发展。戊戌变法失败后解职回京赋闲。辛亥革命后,出任国史馆纂修,站在清朝遗老的立场,反对袁世凯称帝,主张复辟清帝,被袁押解回原籍。1916年受聘任四川通志局总纂,主修《四川通志》,晚年续修《富顺县志》。一生著述宏富,现存有《时务论》、《泰西各国采风记》、《庚子 秋词》等。


廖 平

(1852—1932年)

原名登廷,后改名平,字季平,井研县人。近代学者、经学家。早年入成都尊经书院。1889年中进士,选授龙安府学教授。历任射洪训导、绥定府学教授,尊经书院襄校及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山长等职。早年研究宋学,后专研经学中的今文、古文。自称治学凡六变,以一变、二变影响较大。其代表作有《古今学考》、《知圣篇》、《辟刘篇》等。1903年因被劾为“离经叛道”、“逞臆说经”,遭革职。1911年,任《铁路月刊》主笔,支持四川保路运动。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后,任枢密院院长。1914年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后兼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华西协合大学教授。一生著作甚丰,已出版的达140余种,主要的辑为《四益馆经学丛书》, 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


吴芳吉

(1896—1932年)

字碧柳,号白屋,世称白屋诗人。江津县(今江津市)人。1910年考入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北京清华大学前身),1912年入学,因学校发生美籍教师无理辱骂学生事件,他作为四川学生代表参与抗争,被开除学籍。嗣后于1914年回川任嘉州中学英语教师。1919年秋赴上海任新群杂志诗歌编辑,时值新文化运动高潮,当即响应,创作并发表新诗歌,其代表著为《婉容词》。1920年8月离开上海诗坛,赴长沙明德中学任教。与挚友成立红叶会、湘君社,创办《湘君》文学季刊。嗣赴西安受聘西北大学任教。1927年应张澜聘赴成都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兼任四川大学教授。参加创办重庆大学出任重大文学预科主任。在教育界中声名斐著。后应家乡县长之邀,在江津中学任教并担任校长,教学认真,尽心尽职,于1932年病逝于江津。生前创作了不少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诗篇,亲自编订了《白屋吴生诗稿》,于1929年在成都出版。1934年其故人吴宓等编订有《吴白屋先生遗书》在长沙出版。解放后出版有《白屋诗选》。台湾亦印有其诗文集。


蒲殿俊

(1875—1934年)

字伯英,广安县人。参加创办“蜀学会”。1899年在广安创办“紫金精舍”。1902年赴绥定县任“汉章书院”院长,推行新式教育。1904年赴京应试中进士被官费选送留学日本,入东京梅谦法政大学。1906年,约集300余名川籍留日学生,组成“川汉铁路改进会”,被选为会长。1907年初,他放弃毕业考试,回国专为路事奔走。几月后,川路改归商办。1909年任四川咨议局议长,创办《蜀报》任社长。1910年6月任保路同志会会长。辛亥革命后任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不到半月因兵变逃出成都。民国 初年任众议院议员。1919年任《晨报》总编辑,1921年创办《戏剧》月刊。


刘伯坚

(1895—1935年)

原名永福、永固,平昌县人。1919年入成都高等师范学堂,次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6月参加中国旅欧少年共产党,同年8月转入中共。先后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底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并任中共旅莫支部书记。1926年8月回国后,奉派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总部政治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1928年再赴苏联,先后就学于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央工农政府执行委员等职。1930年12月参与指挥宁都起义,起义成功后任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时,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在战斗中受伤 被俘就义。在狱中写有著名诗篇《带镣行》。


王光祈

(1892—1936年)

字润愚,笔名若愚。温江县人,音乐学家。1914年在北京中国大学攻读法律,1918年毕业后相继任成都《群报》和《川报》的驻京记者。同年6月参加发起创建“少年中国学会”,任筹备处主任。次年7月学会成立,任执行部主任。1920年赴德国,研究政治经济并攻读音乐学,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2年起任波恩大学讲师并致力于音乐学研究,是我国最早用比较研究法研究中西音乐的音乐学家。音乐论著有《中国音乐史》、《音乐学》、《东西乐制之研究》、《西洋音乐史》等18种,译著有五十余种。


赵一曼

(1905—1936年)

女,原姓李,名坤泰,又名一超,号淑宁,宜宾县人。宜宾地区学生运动及妇女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9月奉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奉派回国到上海,不久派往湖北宜昌建立地下交通站,为进出四川转运文件和护送干部。1929年组织暴露,乘船潜回上海。这年秋调到南昌江西省委机关工作。1930年1月,省委机关遭破坏,带着婴儿返回上海,为了革命工作需要,将孩子送到武汉堂兄家寄养。“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到东北,先后任中共满洲省委妇女委员、满洲省总工会组织部长、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罢工斗争。1935年秋调珠河根据地,任三军一师二团政委,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不久,率领地方游击队参加东北抗日联军,任第三军二团政委。11月在战斗中 负伤被捕。1936年8月2日被日军杀害。


刘 湘

(1890—1938年)

名元勋,字甫澄,大邑县人。1908年起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任排长。辛亥革命后任川军营长。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阻击讨袁军立功,升团长。1916年与入川护国军对战,升旅长。1918年护法战争中拥熊克武,任师长,据合川、武胜、永川、荣昌、铜梁、大足、璧山7县防地,开始建立四川速成系集团。1920年被委为第二军军长。次年2月与第一、三军联合逐川督刘存厚出川,于7月2日就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8月任援鄂军总司令,出兵湖北,战败退回四川。与熊克武第一军争夺四川霸权,失败后退居大邑老家。次年又联络旧部将熊克武部逐出四川。1924年5月拒受北京政府委任的川滇边防督办,在重庆称四川善后督办。1925年2 月任川康边务督办,拉拢黔军及四川各军,击败杨森部,于8月被委为四川善后督办。北伐易帜后任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军军长。1933年击败刘文辉,掌握四川军政大权。同年任四川“剿匪”总司令。1935年12月任四川省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次年12月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1937年率部出川抗日,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二十三集团军司令官。因胃病复发,猝死于汉口。


王铭章

(1893—1938年)

字之钟,新都县人。少时入四川陆军小学,1911年秋参加保路同志军起义。1912年到南京入陆军中学,参加攻打上海制造局的战斗。返川后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1914年毕业后历任排、连、营、团、旅长,参加四川军阀间的混战。1933年任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率41军122师出川抗日。先在晋东驰援娘子关,节节阻击日军。接着坚守正太路南侧,与敌接战,掩护友军。1938年台儿庄战役前,日军南北两路向徐州进犯。他任41军前方总指挥,率122师和364旅进驻山东滕县,保卫徐州。3月14日接敌,奉命固守三日,他以约3000人的劣势兵力与拥有空中支援的3万余日军浴血奋战,屡创犯敌,守城四天多,直到17日与敌巷战,中弹牺牲。滕县守卫战阻滞了日军的进攻,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赢得了时间。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1984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了烈士证书。


谢 持

(1876—1939年)

名振心,字铭三,后改愚守、慧生,富顺县人。1899年中秀才。1907年加入同盟会,任富顺县分部长。与熊克武等同盟会员密谋成都起义,事泄,逃往河南、陕西等处后转上海从事革命活动,1909年出任中国公学学监。1911年春,回到重庆,以巴县女子师范学校教员为掩护,与党人杨庶堪等人共谋武装起义。重庆独立后任蜀军政府总务处长。1913年被选为参议院议员。6月后,与黄复生在北京参加谋刺袁世凯,事泄被捕入狱。袁世凯死后,获释去日本,于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后返国,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元帅府参议、代理秘书长、司法部次长、代理部长等职。1919年被任命为中国国民党党务部长。1921年出任孙中山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参议。孙中山逝世后,公开反共,为“西山会议派”的重要成员。南京政府成立,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1930年参加阎锡山、汪精卫、冯玉祥等在北平召开的扩大会议,与蒋介石对立。“九一八”事变后,为全国一致抗战奔走。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


马 骀

(1886—1939年)

原名(“马”旁加“原”)、字子骧、号企周,别号邛池渔父。西昌县(今西昌市)人,回族。自幼酷爱书画,勤奋自学。1902年,拜国画家周镜塘学艺,3年出师后又到泸山、邛海、云南写生。1912年6月,步行到峨眉、乐山一带写生。后到成都卖画为生,创办《神州画报》任主编。因他抨击时弊,触怒了当局,遂逃出成都,他北上避于绥远都统马福祥门下,得资助游历国内胜景近10年,使他眼界大开,画艺精进。1920年旅居上海,拜曾农髯门下,学习中国文学、诗词和书法。他积几十年艰苦努力,致力于国画创作,卓异自立,将千余画稿汇成3册《马骀画宝》,1929年再出版《企周画胜》。1930年应日本帝国画院之请赴日举办个人画展,得到好评。1935年 出《企周画集》第一辑出版。上海沦陷后,忧愤而逝。


清 福

(1862—1940年)

高僧,法名真修,俗姓瞿,成都市人。1878年剃度,次年春在新都宝光寺受戒于自信。后戒师自信圆寂,乃为行脚僧,参访深造。自1879年到1887年间,四次出游远行,相继到西藏布达拉宫和内地14省名山古刹,并到尼泊尔、不丹、朝鲜等国,广结名师,求法证悟,对佛教徒众诲人不倦,揭示学法途径。1902年至1906年间,赴印度、缅甸,途经越南、泰国、新加坡和锡兰(今斯里兰卡),请回27尊大小玉佛,并舍利、贝叶经若干,分别送普陀山、峨眉山、南京、武昌、浙江和新都、彭县、崇庆、遂宁等地著名寺庙。为弘扬佛法,结睦邻邦,沟通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很大贡献。晚年定居遂宁广德寺,在寺后建弥陀院,人称“清福禅院”。辛亥革命后,任中国佛教会四川省支部代表,出席佛教总会会议。在省内参与倡导建立念佛堂,开辟弘扬佛法场地。1940年在遂宁圆寂。著有《原因略纪》4卷。


张善子

(1882—1940年)

原名正兰,又名泽,字善子。内江市人。国画家。1901年赴日本,先后习经济及绘画专业。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回国,在四川先后参加保路运动和讨袁斗争。历任乐至、南部、阆中知事。1922年起任总统府咨议、财政部佥事、国务院咨议等职。孙中山逝世后,离开政界,潜心绘画,成绩卓著。先后在南洋群岛、新加坡和国内举办画展。抗战爆发,创作《怒吼中国》、《精忠报国》等。1939年初赴法、美等国约二年,举办画展百余次,举行义卖、募捐,支持抗战。尤擅画虎,自号虎痴。


杨庶堪

(1881—1942年)

名先达,字品璋,后改沧白,巴县人。早年专研国学,并入重庆译学会习英文。1903年与朱之洪等秘密组织公强会,1906年加入同盟会,在重庆设同盟会支部为领导人。先后在重庆、叙永、成都等地,以中学监督、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反清活动。1911年黄花岗起义后,领导重庆同盟会支部积极筹划重庆起义。5月四川保路运动事起,在重庆与党人共组重庆保路同志会。武昌起义成功,蜀军政府成立后出任高等顾问。1913年1月任第一届省议员。8月,与熊克武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号召,在重庆成立讨袁军,被推为四川民政总厅长。失败走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被指定为四川主盟人兼任政治部副部长。1918年四川靖国之役胜利,由孙中山特派任四川省长。1920年辞省长职赴上海。1922年奉孙中山之命招抚滇、黔军击败陈炯明叛变。次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1924年在国民党改组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不久任广东省省长。11月任段祺瑞北京临时政府司法总长,上任三月余即辞。1930年10月,任国民政府委员,居上海,闭门读书,不与蒋介石合作。抗战时期,为避开汪伪政权强邀参政,扶病离沪返重庆,以病辞谢各种政府要职。于1942年8月病逝于重 庆。


彭椿仙

(1883—1942年)

名至周,贵州毕节人。早年入云南讲武堂,因不满清廷腐败,弃军出家,到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青城山常道观学道,清末任常道观住持。为保护和建设宫观,筹措自养和美化环境,亲率道众连年栽桑养蚕,种茶植树,成绩卓著。嗣出省去游名山古寺,考察各地宫观建筑。回川重建扩建常道观。在殿宇布局上,采取以奉祀三清、黄帝、天师为主,摈除其他神祀,增添接待游客设施,沿山修建楼台亭榭和桥梁,造型和用材皆别具一格,形成青城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风景特色。从1919年起,历时22年,终将常道观建成重楼叠阁 ,宏伟壮观的著名宫观。


果基小约丹

(1894—1942年)

果基或译为沽鸡·约丹或译为小叶丹,全名为果基·木古·约丹。冕宁县人,彝族。果基家支首领。1935年5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冕宁彝族地区时,在中共民族政策的感召下,于5月22日在海子边与刘伯承歃血结盟,协助红军顺利通过长达100多公里的彝族聚居区,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时间。1942年5月下旬死于内部械斗。


李家钰

(1892—1944年)

字其相,蒲江县人。1909年入四川陆军小学,未毕业即投入辛亥革命。次年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投入“二次革命”,参加柏文蔚将校团,又赴上海与陈其美部攻打制造局。回川后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1915年初,毕业分发到邓锡侯部见习,后升排、连、营、团、旅长。1924年初任川军第一师师长,3月北京政府授为将军府将军。1927年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占遂宁、安岳、乐至、潼南及射洪、华阳等县,拥兵自重,称“遂宁王”,成为四川“军官系”的首领。1932年后依附刘湘,参加“二刘大战”。次年10月被刘湘委为四川“剿匪”第三路总指挥,围攻川陕苏区。1935年10月,任一四师师长兼第一绥靖区司令官,率部进驻西昌地区。1936年任第四十七军军长。“七七”事变后,率部出川抗战,在晋东南与八路军协同对日作战。1939冬,升任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入河南省担任守卫黄河河防 的任务。1944年5月初,奉令掩护友军后撤,率部殿后。21日与日军遭 遇,亲率总部官兵及特务营在河南陕县秦家坡与日军激战,中弹牺牲。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举行国葬。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张思德

(1915—1944年)

仪陇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任通讯营班长。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卫连班长、中央军委警备团战士、枣园警卫班战士、毛泽东的警卫员。1944年春担任安塞烧炭班班长,同年9月5日,因炭窑崩塌而牺牲。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举行的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话。


张露萍

(1921—1945年)

女,本名余家英,又名余薇娜、余慧琳、余硕卿,崇庆县(今崇州市)人。1935年考入成都建国中学,1937年因担任成都学生联合会宣传、交通工作,被学校勒令转学,考入蜀华中学。同年6月,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都队部”,成为骨干。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到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改名余琳。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1月,奉调重庆工作,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的安排下,入国民党军统总部电讯总台任中共秘密支部书记。她的工作受到南方局的嘉奖。1940年10月与6名 战友先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囚禁于中美合作所,次年押至贵州息烽集中营。 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1945年4月被杀害于狱中。


车耀先

(1894—1946年)

原名荣华,大邑县人。1908年在崇庆县当学徒。1911年投身于保路运动。1912年到川军第二师当兵,作战勇敢,升任连、营、团长。早年信奉基督教,一心解救群众疾苦。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即东渡日本考察,不久返回成都。1929年在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奉命以经营“努力餐”饭馆为掩护,进行党的活动,参加中共川西特委军委直属特别小组的工作。他利用与刘文辉、刘湘的同乡关系,在川军各部中发展党员。后任川西特委军委委员,参加策动1930年的“广汉起义”。还在成都基督教中从事统战工作。“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躲避逮捕走上海,半年后返回成都,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1936年发起成立“成都各界救亡联合会”,支持出版《活路》旬刊。次年1月创办《大声》周刊,任社长。该刊是当时四川救亡运动的喉舌,引导许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抗日战争爆发,被推为“成都各界华北抗敌后援会”负责人之一,宣传抗日,支援前线。1937年12月恢复中共组织关系,从事统战工作,次年发起成立“中苏文化协会成都分会”。1940年3月与罗世文同时被捕入狱。1946年8月18日遇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松林坡。著有《四川军事史》等。


格桑泽仁

(1904—1946年)

又名王天华,巴塘县人。藏族。西康实力派人物。早年入西康军官传习所、第二十四军政治学校学习,后任西康屯垦使署宣慰员、第二十四军边务处参议,创办“西康国民协进会”,任班禅行辕翻译。1927年后,被荐入蒙藏委员会任委员。力主“藏人治藏”、“康人治康”,组织笼络人材的“藏族青年励进会”,自任会长。1932年被国民政府委任为国民党驻西康党务特派员,返巴塘相继成立“西康边防军司令部”、“西康建省委员会”,引起康藏另一些政治势力的不安,在英军支持下的西藏政府军和第二十四军的先后进攻下,被迫交出巴塘的军队和政权,于1934年逃到云南丽江,后联络康藏、成渝大富商,组织康藏贸易公司,从事商贸活动。抗日战争期中,积极宣传、 支援抗战,提出“边疆开发计划”。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大代表。


罗世文

(1904—1946年)

原名泽模,号自元,学名瑟夫,又名特生,威远县人。中共四川省委早期领导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历任团的宣传部长、学委书记、地委书记,协同萧楚女、杨an音公等组织“平民学社”、“学行励进会”、“社会科学研究会”等。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8年秋回国,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秘书。次年派往川军第二十八军第七混成旅做兵运工作,领导遂(宁)、蓬(溪)起义,任党代表,与邝继勋率领起义部队转战川东南各县。1931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组织领导南部升钟、梁山南岳场的农民起义及兵运工作。1933年10月奉命赴川陕苏区任中共川陕省委委员。1935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红军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开展统战工作,联络川军上层军政人员 。1938年任中共四川省临时工委书记,次年任中共川康特委书记及八路军 驻成都代表,担任《新华日报》成都分社负责人。1940年3月在成都被特务 逮捕。1946年8月18日被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松林坡。


赵 熙

(1867—1948年)

字尧生,别号香宋,荣县人。1887年入乐山九峰书院,189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和1895年两次应聘主持重庆府府考。1897年任重庆东川书院山长。1901年应聘为泸州经纬学堂监督,1903年去北京,授翰林院国史馆协修、纂修。1909年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曾先后上疏弹劾奕kuang(阴平,“匡”加“力”)、赵尔巽、盛宣怀等权贵,为“戊戌六君子”鸣冤。辛亥革命后离京回川。总纂《荣县志》,于1928年成书。抗日战争中,他大力协助冯玉祥组织抗日募捐活动。1941年,蒋介石为延揽巴蜀名流,曾派孔祥熙见他,示意拟邀他任国民政府高级顾问,被他婉言拒绝,只允参加宴会。席间,蒋介石就席向他请教,他答以“我年衰,眼睛不能阅报,世事无所知,不能视事,便望对全川生命财产留意看待。”1948年在荣县老家逝世。著有《香宋诗前集》、《香宋词集》、川剧剧本《焚香记》等。


黄复生

(1883—1948年)

原名位堂,字明玉,易名树中,字理君,隆昌县人。1904年毕业于泸州川南经纬学堂,后赴日本学习印刷。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四川主盟人兼《民报》经理。受孙中山派遣,从横滨梁慕光制造炸弹。1907年初,奉派回川组织革命活动,谋成都、泸州、永宁等地武装起义。亲自赴泸州、永宁策划,并约集党人在叙永研制炸弹,不慎引起爆炸,身负重伤。痊愈后 更名复生,躲避追捕逃上海走日本。1909年夏赴汉口设伏阻击端方未成, 走北京谋刺载沣未遂,被捕入狱。武昌起义后出狱,赴天津组织“京津同盟会”。1911年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推为驻南京代表,后任参议院议员兼印铸局局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再走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护国战争时返川,川督罗佩金聘为顾问。1917年在川响应护法,组织四川国民军,被任命为总司令,不久改任四川靖国联军总司令。1918年3月受孙中山命任代理四川省长,嗣改为川东道尹,靖国军援鄂第一路总司令。1922年后主持国民党四川党务兼渝关监督。1926年任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参加西山会议派。1927年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候补执行委员、立法委员等职,专办四川党务工作。1936年中风偏瘫。


胡政之

(1889—1949年)

名霖,笔名冷观。成都市人,新闻记者,报业家。早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习法律,归国后应聘到上海《大共和日报》工作,先后任翻译、编辑、主笔。1919年赴法国,成为采访巴黎和会的唯一中国记者。嗣后任《 大公报》经理兼总主编、《新社会》总编辑、国际通讯社社长。自1926年起和吴鼎昌、张季鸾等合作接办《大公报》,创办《大公报》新记公司,任总经理兼总编辑,将该报办成全国有影响的报纸。晚年以“社会贤达”名义参加 旧政协,并被选为“国大代表”。主持复刊后的香港《大公报》。一生从事报业活动凡30余年。


吴 虞

(1872—1949年)

字又陵,新繁县(今属新都县)人。1891年入成都尊经书院,戊戌政变后,转学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1905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1970年回国,先后在成都县中学、四川法政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西成报》总编辑、《公论日报》主笔、《四川政治公报》主编等职。1917年后任四川法政专门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等校教师。“五四”运动期间,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制度之根据论》、《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吃人与礼教》等文章,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921年起,先后受聘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任教。著述有《吴虞文录》、《秋水集》、《吴虞日记》、《吴虞文集》,编有《蜀十五家词》、《国文撰录》、《宋元学案粹语》等。


戴季陶

(1891—1949年)

名良弼,字选堂,又名传贤,号天仇,广汉县(今广汉市)人。1905年 赴日本入师范学校,1907年秋升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1909年毕业返国,在上海《中外日报》任记者,不久转入《天铎报》任编辑,旋升任总编辑 ,撰写文章针砭时弊。1911年被通缉,逃亡日本,转赴南洋槟榔屿,任同盟会所办《光华报》编辑,加入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后,返回上海,参加创 办《民权报》。中华民国成立,随孙中山至南京任秘书,奉命在上海、南京进行反袁军事联络,失败后去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年9月任广州护 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22年10月奉命返川,联络川军。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及宣传部长,继兼任黄埔军校政治 部主任及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孙中山逝世后反对国共合作,从事反共著述,鼓吹所谓“戴季陶主义”。1927年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追随蒋介石,嗣任 国府委员及考试院院长。1931年任“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抗战结束,因患多种疾病而免去原职。1948年6月改任国 史馆馆长。1949年2月因见国民党政权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尹昌衡

(1884—1953年)

原名昌仪,学硕权,号太昭,彭县(今彭州市)人。1902年入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后保送赴日本留学。1909年毕业回国,1910年返川,任四川督练公所军事科长,后升任编译局总办,教练处会办,陆军小学堂总办。1 911年11月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任军事部长。12月8日成都发生兵变 ,军政府都督蒲殿俊、副都督朱庆澜相继逃遁。成都城内一片混乱,尹昌衡急 率部队连夜入城,平定了叛乱。遂被成都军政各界会议推为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原川督赵尔丰交出四川政权后,仍率部驻在成都并暗中进行复辟活动,威胁着四川军政府,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挥所部擒获赵尔丰,并在皇城内召开公审大会,将其斩首示众。1912年成、渝两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尹昌衡任都督。同年7月,领兵西征,3个月平定康藏叛乱,改任川边经略使。后被袁世凯骗至北京,以“亏空公款”罪,处以9年徒刑。191 6年袁世凯死后出狱,从此闲居。著有《止园文集》等。

全系列数万种旅游产品
翔实全面的旅游度假资讯
高品质的旅游度假好评
专业旅游顾问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诚信服务,履行先行赔付承诺
保证您出行无忧
支持灵活多样的预订支付方式
365天7*24小时网站与呼叫中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