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为您提供:成都九寨沟、峨眉山、稻城-亚丁、海螺沟、四姑娘山、西藏、昆明丽江、三亚、四川成都周边旅游咨询服务及最新旅游报价!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
成都旅游指南
成都酒店
成都经济酒店
  • 昌都宾馆昌都宾馆      100元/晚
  • 速8酒店速8酒店       160元/晚
  • 建材宾馆建材宾馆      180元/晚
  • 馨韵快捷酒店馨韵快捷酒店  128元/晚
  • 汉庭快捷酒店汉庭快捷酒店  150元/晚
  • 格林豪泰格林豪泰      150元/晚
  • 豪阁商务酒店豪阁商务酒店  200元/晚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旅游 > 休闲成都 > 四川当代名人
成都人物--四川当代名人

胡景伊

(1878—1950年)

字文澜,巴县人。1901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四川陆军武备学堂监学兼教习。辛亥革命后投靠袁世凯,1912年7月任护理四川都督,1913年6月任四川都督。8月4日熊克武在重庆兴师讨袁,他调军队镇压并在各地屠杀革命党人及讨袁军骨干300余人。1915年4月为袁世凯所迫交出军政大权。1938年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受孔祥熙委托调查西康宁属矿产资源。解放后,被特邀为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


潘文华

(1886—1950年)

字仲三,仁寿县人。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1909年入藏任副排长,在巴塘一带作战。辛亥革命后,在川军第三师任营长、团长。1919年12月率部由陕南返川,投达县颜德基部,任独立旅旅长。1920年川滇黔军大战,以巨款接济败退的刘湘。刘湘出任川军总司令后,被委任为第四师师长,此随刘湘转战各地。1923年任川东清乡总司令。次年2月北京政府授为植威将军,12月任第三十三师师长。北伐易帜,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第四师师长,旋改任教导师师长。1928年兼任重庆市政督办。1934年阻截中央红军长征入川北上。1935年11月任第二十三军军长。抗日战争爆发,率部出川在太湖、泗安、广德一线布防。1938年1月刘湘病逝后,统率刘部大部分部队,任第二十八集团军司令和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多次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等秘密晤谈,决心反对独裁,坚持抗战。1939年1月任川、陕、鄂边区绥靖主任,在公署内设电台与中共联系。1945年10月改任川黔湘鄂边区绥靖主任。1948年部队被蒋介石支解并吞。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进入四川后,于12月9日与刘文辉、邓锡侯在彭县通电起义。1950年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格 达

(1903—1950年)

活佛,法名洛桑登增·扎巴他耶,甘孜县人。1910年被选为甘孜县白利喇嘛寺的活佛,1920年赴西藏甘丹寺朝佛,在那里苦读经书,1928年获得格西学位,重孜。1926年,长征中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甘孜会师,同年5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博巴自治政府,格达当选为副主席。红军北上后,他设法掩护和治疗留下的数千名红军伤病员。以后他拒绝了国民党当局对他的拉拢利诱,带着博巴政府的文件出走拉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于1949年冬与博巴政府成员夏克刀登等绕道青海、甘肃赴北京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献旗致敬,请求“神兵”速降康藏。返回甘孜后动员大批人力物力支援解放康藏的人民解放军。当年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7月,受中央人民政府派遣,起程赴拉萨向西藏地方政府传达中央的政策,促成西藏和平解放。8月行至昌都中毒遇害。


丁佑君

(1931—1950年)

女,乐山市人。1947年夏毕业于通材初中,同年秋考入成都市立女子中学校。在校期间,阅读进步书刊,思想受到启迪,开始倾向革命。1950年1月考入西康人民革命干部学校,2月随校从成都步行去雅安。途经邛崃县遭土匪袭击,她冒枪林弹雨救护受伤同学。1950年4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学习期满分配担任西昌县立女子中学军代表,8月调任西昌盐中区青年干事,参加征粮工作。9月17日,她到裕隆乡召开农民代表会议时,夜间被暴乱土匪抓走。途中土匪对她恐吓,她痛斥说,“当土匪只有死路一条”。后被囚于新民乡文昌宫内,匪首以丰盛菜饭请她,企图诱她说出县、区武装分布情况,丁踢翻饭菜,一字不吐,土匪将她吊在梁上毒打。9月19日,匪徒剥掉她的衣服游街示众,她边走边喊:“乡亲们,这是叛匪的耻辱!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9月20日,叛匪围攻河西区公所内碉堡不下,拉她去喊话劝降,她高喊:“同志们,坚持到底!胜利最终属于我们的!”“共产党万岁!”叛匪即向她开枪,击中胸膛,她倒下高喊:“我一个人死不要紧,会有千千 万万的人为我报仇!”当晚壮烈牺牲。


曾 琦

(1892—1951年)

原名宗,字慕韩,隆昌县人,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毕业,入法政学堂。辛亥革命后执笔于成都《商会公报》、《四川公报》,并出任重庆《国民新报》主笔。1913年8月在重庆参与发动讨袁。1916年入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攻读法律。1918年6月回到北京,与王光祈等人组织“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8月赴法国留学。1923年12月与李璜等人在巴黎组成中国青年党,选为党务主任,次年任委员长。1924年回国,主要从事青年党的动,创办《醒狮》周报,任总编辑,竭力宣传国家主义,并在上海兼任大夏、同济、学艺等大学教授。1926年夏,当选为青年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竭力反共。抗日战争时期,呼吁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1938年后任历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夏移居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沦陷区上海、南京、华北等地活动。抗战胜利后返重庆。1945年12月参加青年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次年任国民政府委员,1948年任总统府资政。1950年游学欧洲,赴法、比、葡等国,力图建立反苏反共联合阵线“民主国际”,1951年卒于美国华盛顿。


卢作孚

(1893—1952年)

又名卢思、魁先,合川县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保路运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先后在红安中学、合川中学、重庆第二女子中学任教。1915年起,在成都《群报》、《川报》任记者、编辑、主笔。入“少年中国学会”,投入“五四”运动。1921年任永宁道尹公署教育科长、成都民众通俗教育馆馆长。1926年6月,在重庆集资创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1929年兼任川江航务管理处长。1935年10月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1937年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抗战期间,民生公司轮船增至117艘、驳船31艘,向外投资合资企业94家,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民营航业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0年6月离开香港到北京,任全国政协委员,10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组织海外轮船18艘陆续从香港驶回大陆。1952年2月8日在重庆不幸逝世。


邱少云

(1926—1952年)

铜梁县人,生于贫农家庭,13岁为地主放牛,后当学徒、工人,又被国民党军抓去当壮丁,受尽旧社会的剥削和压迫。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12日在朝鲜金化以西三九一高地的战斗中,被敌军投下的燃烧弹引起的烈火烧身,为了不暴露部队埋伏地点,忍着剧痛,坚持不动,直到最后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

(1931—1952年)

中江县人。11岁被迫去地主家帮工抵债。中江县解放后,他参加征粮、清匪、反霸等工作,两次被评为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前线,在某部6连任通讯员,因完成任务出色荣立三等功,并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10月,被调营部通讯班。10月14日,金化郡五圣山地区爆发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19日,他随营参谋长张广生回到上甘岭前沿6连阵地。阵地左侧有敌人一个火力点,两侧还有七八个小地堡构成环状阵地。连长派9名战士爆破,全部牺牲。黄继光主动请战,在万分危急时,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口,保证了战斗的胜利。部队追认他为共产党员,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张 澜

(1872—1955年)

字表方,南充县(今南充市)人,1894年中秀才,后补生。1902年入尊经书院,次年选送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因提出慈禧还政于光绪的主张,被清政府驻日公使押送回国。1904年回川,任顺庆府中学堂正教习、四川游学预备学校训导长。1906年办南充民立高初两等小学、县立高等小学及端明女学。1911年任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副会长。9月与蒲殿俊等人被赵尔丰拘捕,“成都血案”发生,引起全川同志军武装起义。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后出任川北宣慰使。1913年任国会众议院议员,参加进步党。护国军起,在南充联合旅长钟体道起义。讨袁胜利后,任嘉陵道道尹。1917年秋任四川省长,次年春去职赴北京。1920年回南充创办《民治日报》,鼓吹地方自治。1925年任成都大学校长,1933年任刘湘的安抚委员会委员长。抗战爆发后任国民参政员,积极赞成共产党的主张。1939年与黄炎培等在重庆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3月,参与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主席。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继续任主席。1949年9月赴北平,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说仁说义》等。


周善培

(1875—1958年)

号孝怀,原籍浙江诸暨县,随父宦游来川,遂定居。1899年东渡日本,考察学校、警校、实业等,居4月返川。1901年奉命带学生20名赴日本留学,并聘回日本教习来成都开设私立东文学堂。不久,赴泸州任川南经纬学堂学监。1902年任警察传习所总办。后赴粤,任督署副总文案兼广东将弁学堂监督。锡良任川省总督后回川任警察局总办。先设巡警教练所,继在成都建幼孩教育厂、乞丐工厂、老弱废疾院,并力戒鸦片烟,改造监狱,预防火灾,破除封建迷信。1908年任川省劝业道总办,通令各属普设劝业局,培训劝业员,大力资助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任内多次举办展销商品的工商赛会、商业劝工会,还在成都设立能容纳300余家商户的劝业场,这些措施推动了四川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还倡导和督促成立川江轮船公司,参与讨袁护国运动。国民政府成立后,潜心治学,不问政事,抗战初期在天津设电台,代表四川省主席刘湘对外联络。解放初任民生公司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著有《周易杂卦正解》及回忆录等。


陈豹隐

(1886—1960年)

经济学家。原名启修,中江县人。191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期间发起组织“丙辰社”,参加留日学生爱国运动,反对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19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担任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资本论》的研究导师。1923年赴欧洲考察和讲学。次年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先后参加国民党和共产党。1925年回国,继续在北大执教。1926年赴广州,在黄埔军校担任第四期政治讲师,同时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嗣受中共中央派遣,主持武汉《中央日报》笔政。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从事马克思主义的译著。1930年回国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等职。解放后,任四川财经学院教授兼教务长。对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经济理论都有深入的研究,是《资本论》中译本的最早翻译者。1959年作《我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看法》的发言,提出应名正言顺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历任民革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等职。著述二十余部,主要著作有《经济学讲话》、《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等。所译河上肇著的《经济学大钢》,多次再版发行。


向 楚

(1877—1961年)

字先樵,巴县人。1897年考入重庆东川书院学习,得山长赵熙嘉赏,与同学周善培、江庸被称为“赵门三杰”。1899年秋随赵熙赴北京,接触了章太炎著作。1901年,泸州创设经纬学堂,任教习。1900年赴乡试中举。1904年在重庆开智学堂、正蒙公塾任教。1906年由杨庶堪介绍入同盟会,又一同到永宁中学堂任教,开展革命活动。1907年赴北京,授内阁中书。1908年同盟会急召回重庆,担任同盟会宣传工作。1911年11月22日蜀军政府成立,任秘书院长。1913年8月重庆成立讨袁军,任民政厅总务处长,讨袁失败后亡命上海。1915年入中华革命党,参加策动“肇和”兵舰起义。1916年任南京高等学校教授。1917年赴广东,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1918年任四川省政务厅长。1924年起先后任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文学院长。1933年任巴县县志总纂。1937年返川大任教。1949年底代理川大校务,迎接解放。解放后,任四川省人民代表、省文史馆副馆长。


任鸿隽

(1886—1961年)

字叔永,巴县人。1908年留学日本,次年入同盟会,任四川分会书记、会长。辛亥革命后任南京总统府秘书、北京国务院秘书。继赴天津办《民意报》,1914年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任董事长,编印《科学》杂志。后赴美国入康乃尔大学,1917年获化学学士、191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教育司司长、北京大学教授、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东南大学副校长。1935年任四川大学校长,对校务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对尊经重礼的传统有所冲击,因而受到攻击,1937年7月愤然辞职。1938年任中央研究院秘书长、总干事兼化学所所长。抗战胜利后,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不久赴美考察。1947年回国,埋头著述,写出《最近百年化学的进展》、《大宇宙和小宇宙》以及自传体《前尘琐记》等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联主任委员、上海图书馆馆长等职。


王文成

(1888—1961年)

字彦聪、圣名保禄,安岳县人。天主教神职人员。早年毕业于成都教区修院神哲学院。1910年任神甫,1929年底经罗马教廷批准为新成立的顺庆教区主教,1933年赴罗马“朝圣”。抗日战争爆发后,力主教徒当兵抗日、为国效力,并捐献自己钱物支援抗战。抗战胜利时作“大礼弥撒”庆祝,被誉为“爱国的主教”。解放后,从1958年起相继任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四川省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


杨粲三

(1887—1962年)

名培英,江北县人。1902年,其父杨文光组聚兴成商号,被派往上海坐庄。1908年接任重庆聚兴成商号掌柜。他大力扩展业务,改牌名为“聚兴诚”。1911年,蜀军政府成立,捐银1.6万两,以表对革命政权的赞助。1915年3月,由杨氏家族集团集资创办聚兴诚银行,任协理,1919年开办储蓄业务后,获利百余万。后任总经理。1927年拒绝刘湘派公债9万元宣告停业,僵持五月,终使刘湘退让。1930年在上海债券市场败于江浙财团后,把重点转向西南,在云、贵、湘、桂等省设立业务机构,终于在西南扎下根基。到1943年,聚兴诚银行资产达4亿余元,机构三十多个,员工一千三百余人。杨粲三的成就遭到官僚资本势力的觊觎,1945年被迫辞去聚行董事长兼总经理职,改任高等顾问。解放后,任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处副董事长,四川省政协常委。


李劼

(1891—1962年)

原名家祥,笔名老懒、菱窠、懒心、抄公、云云等,成都市人。毕业于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1915年至1919年间任成都《群报》主笔及总编辑。创办成都《川报》,任社长兼总编辑,是“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书记,为该会的《星期日》周刊主编。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入巴黎大学文学院、蒙比利埃大学文学院学习。1924年回国,相继在成都一中、外语专科、四川大学等校任教。1926年与留法时同学在乐山创办嘉乐纸厂,董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长、会刊《笔阵》主编。解放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副市长,是西南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以及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天魔舞》,中篇小说《梦痕》、《同情》等,翻译有莫泊桑的《人心》、都德的《小东西》、福楼拜尔的《马丹波娃利》等十余种。


谢无量

(1884—1964年)

名大澄,字促清,乐至县人。早年参加创办《翻世界》,后参与编辑《苏报》、《国民日报》,1903年因《苏报》案逃亡日本。1906年任北京《京报》主笔。1909年到成都,任四川存古学堂学监等职。民国建立后在上海埋头著述。“五四”运动时期,提倡白话文。在沪任《民权报》、《独立周报》、《神州日报》主笔。1924年5月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特务秘书,后任参议。“九一八”事变后,在沪创办《国难月刊》,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40年代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国大代表等职,一度应聘四川大学执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四川文史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善诗,擅书法,早年潜心研习历代名家碑帖,独创一格,世称“孩儿体”。30年代书法即已出名,解放后蜚声中外。著述有《中国大文学史》、《诗经研究》、《楚辞新论》、《古代政治思想》等十余种。


邓锡侯

(1889—1964年)

字晋康,营山县人。1906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1909年升入南京陆军中学堂。辛亥川路事起,辍学返川。民国建立后投身川军第四师刘存厚部,历任副官、连、营长,1916年初任支队长,参加护国战争,升任团长、旅长。1920年参加驱逐滇黔军之战,任第三师师长。1922年参加一、二军之战,站在熊克武部第一军一边,战败第二军,率部进驻重庆。1923年参加第二军与一、三军及边防军对战,任副总指挥。12月10日北京政府特授骠威将军。1924年5月任四川省长。次年任四川清乡督办,防地辖川西10余县。北伐军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军长。1933年10月任四川“剿匪”军第一路总指挥,参加六路围攻川陕苏区。1935年11月任第四十五军军长。1937年9月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出川抗日,深入前线指挥作战。1938年4月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1946年9月代四川省主席,次年任四川省主席,1948年4月被免职。1949年1月赴重庆就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后改任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12月9日在彭县率部通电起义。解放后,历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长、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副省长、民革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吴晋航

(1887—1965年)

名国琛,生于四川仁寿县。1909年考入四川警务学堂。1911年后任巡官、署员、科长,1916年任重庆警察厅长,次年调任丰都等县县长,与刘文辉关系密切。1927年初任四川省政府及二十四军驻汉口代表,后到南京任国民政府文官处参事。1934年刘文辉战败后,他弃政从商,创办和成银行,任总经理,银行分支行遍布中国南部通商要地。后在香港设分行,把业务引向国外;并投资工商业,先后任四川生丝公司、华通公司总经理,四川畜产公司、四川桐油贸易公司、民生轮船公司等企业的董事长、董事,重庆银行同业公会理事长,四川省贸易局副局长等职。在政治上逐渐倾向进步,1942年周恩来与刘文辉的秘密会晤,即在其住宅进行。解放战争时,以经费资助中国民主同盟活动。解放后,任公私合营和成银行副董事长、民生轮船公司副董事长、民建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吴玉章

(1878—1966年)

原名永珊,号树人,荣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1903年3月赴日留学。1906年加入同盟会,为评议部评议员。其间,在东京主持《四川》杂志,参与筹划国内武装起义,筹措革命经费,并加入共进会。1910年回国,1911年参加3月27日的广州起义。不久奉命返川,投入荣县、内江等地武装起义。9月28日宣布荣县独立,成为辛亥革命中由同盟会建立的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1912年赴南京,参加筹建全国革命政权,任内务部参事、筹办国史馆专员。1913年参加反袁的“二次革命”被通缉,流亡法国,入巴黎法科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并与蔡元培等组织“华法教育会”。1916年冬回国。次年在北京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预备学校”,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护法兴起,回成都,利用主办“地方自”的机会宣传革命。1922年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924年1月与杨an(去声,“门”内加“音”)公等人秘密成立“中国YC团”,并创办《赤心评论》。1925年4月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返川,任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组织部长。国共合作期间,于1926年起先后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政治委员。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担任中央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0月派往苏联,先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东方大学中国部学习与工作。研究改革中国文字,著有《中国文学的新文法》、《中国文字的源流及其改革方案》等书。1935年11月在巴黎主持《救国时报》。1938年回国任参政员。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委员。1939年到陕甘宁边区、历任新文字协会会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等职。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工会主席、中苏友协副会长、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等职。从1954年起,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著有《辛亥革命》、《文字改革文集》等。


能 海

(1886-1966年)

俗姓龚,名学先,字缉照,又字阔初。绵竹县人,高僧。1907年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民国初年任川军团长兼川北清乡司令。1924年赴涪陵礼佛源法师,出家为僧,次年赴新都宝光寺从贯一受戒,后为宝光寺法主。1926年赴里塘那摩寺深造。1926年夏赴藏,在拉萨为康萨格西入室弟子。1934年至1936年先后在上海、太原、五台山和重庆讲经。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川,在成都静慈寺建密宗道场。1940年得康萨格西传承衣钵后,在成都、上海、北京等地讲经说法。解放后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1950年出席维也纳世界和平大会、新德里亚洲国家和平会议。


田家英

(1922—1966年)

原名曾正昌,成都市人。12岁父母先后去世,辍学到药辅当学徒。他天资聪慧,擅长作文,有“神童”之称,常发表文学作品。两年后考入成都县立中学。1936年冬,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海燕社”,次年加入成都“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秋被学校开除,奔赴延安。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调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宣传部工作。1948年8月起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中央政治局主席秘书、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文件、文章的起草工作。毛泽东经常派他到各地农村调查研究。在调查中,他坚持实事求是向党中央、毛泽东反映实际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提出改进建议。他坚持真理,在整理毛泽东的一次讲话时,删去涉及彭德怀的不实之词及表扬关锋、戚本禹的一段话。“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受到江青的迫害,于1966年5月23日含冤去世。


阿旺嘉措

(1894—1968年)

甘孜县人,藏族。早年任拉萨色拉寺色杰札仓堪布,40年代反英派领袖人物之一。1949年12月重庆解放后,受到中共西南局领导人的接见,自愿赴拉萨为和平解放西藏贡献力量,并在康区团结南北两路人士。历任西康省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锡友好协会副会长。


周太玄

(1895—1968年)

原名周焯,号朗宣、周无,成都市人。1918年与李大钊、王光祈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次年赴法勤工俭学,曾创办“巴黎通信社”和《旅欧周刊》、《华工旬刊》。1924年毕业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后进入巴黎大学研究院,193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生物系主任,西康经济研究所所长,《大公报》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常务委员会委员、编译局副局长、局长、中国科学院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55年兼任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在腔肠动物尤其是对水母的研究方面获得突出成就,填补了我国水母研究的空白,著作有《Chrysaora生活史之研究》、《动物心理学》等7部生物学专著,《古动物学》、《人的研究》、《人的科学》、《物种》等11部译著。还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一定成就。主编出版了《世界科学译丛》、《中国动物图谱》等书。


张 颐

(1887—1969年)

字真如,叙永县人。1907年在永宁中学读书时入同盟会,后毕业于四川高等学堂理科。1911年奉命赴万县与鄂军革命党人联络起义和杀端方之事。辛亥革命后任蜀军政府秘书,兼代炸弹队长。1913年赴美国入密歇根大学,获文学学士、教育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入英国牛津大学,再获哲学博士学位。1921年赴德国入埃尔朗根大学研究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后赴法国、意大利考察,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24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代理校长。1936年任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长,1937年6月代理校长。后任武汉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48年底回川。解放后任四川文史馆研究员。1957年返北大任教,指导研究生。任全国政协委员。他对西方古典哲学有精深研究,中国哲学界专门研究西洋古典哲学的先驱,著有《黑氏伦理研究》、《黑格尔与宗教》、《圣路易哲学运动》等。


徐 堪

(1888—1969年)

原名徐代堪,字可亭,三台县人。1906年考入成都通省师范学堂。1907年入同盟会。同年10月同盟会成都支部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徐堪参与密谋,事泄逃陕西、湖北。后奉命返回成都,1910年初考入四川警官学堂。1911年11月重庆蜀军政府成立,任蜀军第四标统。1912年3月任夔州关监督,当年度征解银达40万两。1913年8月,重庆川军第五师通电独立讨袁,徐以夔关征解的银两支持讨袁军。后遭到通缉,逃亡上海,改名徐堪。1919年任国会议员,1921年留北京跟随胡汉民等组织北方国民党党部,1924年任北京政府农工部商品陈列所所长。1925年参加西山会议派活动。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投于孔祥熙门下,初任上海交易所监理官,后任金融管理局副局长、财政部钱币司司长,财政部次长兼钱币司长。主持改组中国、交通两行,统一印刷、发行法币。1935年冬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1941年当选国大代表,1948年9月任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任内发行的银元卷变成废纸。1949年10月由香港转美国。1959年去台湾。


康心如

(1890—1969年)

名宝恕,绵阳县(今绵阳市)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不久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民国初年,曾参与筹设中华民国联合会四川分会和创办《公论日报》、《国民公报》、《民信日报》报,从事反袁世凯活动,并先后任上海民生图书公司、进步书局及上海浚川源银行经理。1922年任四川美丰银行协理,后任总经理。在他的主持下,美丰银行获得重大发展,并大量投资工矿企业。1937年被推为重庆银行业公会主席,成为重庆市的金融巨头,后又任重庆临时参议会议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民建、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重庆投资公司经理等职。


古鹤龄

(1876—1970年)

又名寿芝,阆中县人。回族,基督教牧人员。1906年由英籍会督盖士利提为牧师。1917年至1928年任中华圣公会四川教区吏总,1926年由英会督莫尔立提为中华圣公会四川教会副会督(即副主教)。1936年起任川东教区副会督。解放后历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东、西川教区联合办事处主席,四川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主席。


熊克武

(1885—1970年)

字锦帆,井研县人。1903年冬赴日本学习军事。1905年8月入同盟会,选为评议员,12月回国返川,开展反清武装斗争。1907年10月在江安、泸州组织武装起义,失败后,于1908赴日本购回枪弹,发动广安武装起义,战败离川,赴香港。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1912年1月,南京政府委任为蜀军第一师师长,驻防重庆,4月改任川军第五师师长。“二次革命”时任四川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往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12月赴云南参加反袁护国运动,领滇、黔军入川。1917年12月就任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后任四川督军,倾向于政学系,与孙中山断绝往来。1920年联合第三军刘成勋击败刘湘部。1923年被孙中山委为讨贼军总司令,次年被湘等川军击败出川,在湖南常德组成建国联军川军总司令部任总司令,同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率部到广东,准备参加北伐。10月被扣捕囚于虎门,到1927年始被释放,寓居上海。1938年回成都,参加编写《四川民国史》,支持川康地方实力派抵制蒋介石。1949年任川康渝“国大联谊会”主席,8月在成都成立“川康渝民众自卫委员会”,策动川西部队起义,迎接成都解放。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1年加入“民革”,历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王维舟

(1887—1970年)

名天桢,宣汉县人,青年时代参加辛亥革命和四川的护国、护法战争。1920年参加朝鲜共产党上海支部,次年赴苏联学习。1922年回国参加“赤心社”,宣传共产主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川东组织武装斗争,后参加川陕苏区反围攻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四局局长,抗战时期任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旅长兼政委,担任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1946年4月调重庆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卓越的斗争。国民党畏惧他是军事人才,坚请中共将他调离重庆。7月返回陕北,任陕甘宁和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1949年任解放西南的西路军副司令员,12月29日,随贺龙率部进成都。1950年2月到达重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兼西南民族学院院长,对西南地区民族工作、民主改革作出重大贡献。1956年选为全国人大常委。“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含恨辞世。


范长江

(1919—1970年)

名睦,号希天,内江市人。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早年曾在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乡村行政系、北大哲学系学习。此后为《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1935年7月,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从成都出发到西北考察,历时10个月,行程2000余公里,1936年8月又去西北采访,为“西安事变”后第一个向全国报道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1938年在周恩来领导下发起组织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创办国际新闻社。1939年在重庆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香港参与创办《华商报》,后转苏北解放区,任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中华新闻专科学校校长。1946年5月跟随周恩来到南京,是中共代表团发言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等职。著作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通讯与论文》等。


陈 毅

(1901—1972年)

名世俊、字仲弘,乐至县人。1916年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考取官费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10月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押解回国。19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回重庆任《新蜀报》主笔,因该报著文抨击时政,被杨森下令“礼送”出境。同年10月入北京中法大学学习,11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5年任北京学生联合会党团书记,年底在中法大学毕业。1926年回川,在万县杨森部做兵运工作,与朱德敦促杨森反击英舰侵略。同年秋参加顺泸起义准备工作。年底赴合川,任川军第三师组织科长。“三三一”惨案发生后到武汉,任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中共委员会书记。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与朱德率部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先后任工农红军第四军师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1930年任红六军政委、二十二军军长,1932年任江西省军区总指挥兼政委。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受命留在南方,任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分局委员。抗日战争开始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率部转战江南,创建了茅山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代军长。抗战胜利后,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统率华中、山东两大战略区部队。1948年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及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参与指挥淮海、渡江、淞沪战役。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上海市长。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授元帅军衔。1958年兼任外交部长。是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四人帮”的迫害,于1972年1月6日逝世。


蒲辅周

(1888—1975年)

名启宇,梓潼县人。15岁随祖父、父亲学医,在祖父开的“吉林堂”白天侍诊,晚上攻读。钻研《皇汉医学》一书后,立志献身医学。3年后,独立应诊于乡。后感自己临床上有得亦有失,有必要对中医经典著作认真钻研。于是闭门停诊,用3年时间,集中精力研读了《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书,从中领悟了中医学许多真谛奥旨,为一生的医学事业打下基础。他善取民间秘方验方,得《九子地黄丸》、《百损丸》,临床运用多建奇功。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注意总结失败的教训、精益求精。他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在梓潼成立“同济施医药社”,创办“平民教养工厂”。1934年移居成都行医。他诊病无论贫富,皆尽心尽力,贫困无钱者,还施以药物,医名大振。解放初期,受聘于西南铁路医院。1956年1月奉调到北京中医研究院。1956年8月北京地区乙型脑炎流行,他提出通阳利湿法,效果立见,一场可怕病疫得以迅速遏止。他历任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


章 泯

(1907—1975年)

原名谢兴,峨眉县(今峨眉山市)人。1918年入成都第一中学堂。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成都“青柳剧社”演出进步戏剧。1923年考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1926年经萧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致力于研究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戏剧。1931年在上海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任执委。“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后,创作《东北之家》、《黄浦江边》、《生路》等话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义愤。他为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导演了世界名剧《娜拉》、《钦差大臣》、《大雷雨》等,轰动上海剧坛。还撰写了《悲剧论》、《喜剧论》等专著。1937年5月,与葛一虹等创办《新演剧》杂志,宣传革命现实主义理论。“七七”事变后撤退武汉、桂林、成都、重庆,投入抗日救亡的戏剧活动。创作《敢死队》和《黑暗的笑声》,撰写了《论战时戏剧宣传》,翻译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论文等。1941年到香港组织“旅港剧人协会”。1943年回四川,一边教书一边翻译戏剧理论,著有《导演与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主任,1955年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院长。1975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朱 德

(1886—1976年)

名代珍、建德,字玉阶。仪陇县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06年入顺庆府中学堂读书,次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1908年春任仪陇县高等小学体育教习兼庶务。1909年11月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步科,不久加入同盟会。1911年夏毕业分到新军第十九镇当副目、事务长、排长,1911年10月参加“重九”起义任队官。辛亥革命后,参加援川,1912年8月调回云南讲武堂任区队长。1913年升营长,驻防开远一带。1915年升团长,参加护国运动。1916年1月任护国军第六支队长,入川与北洋军作战。护国战争获胜后,率部驻防泸州,升旅长。因厌恶军阀混战,于1922年5月辞军职赴上海。10月到柏林,会见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同年11月由周恩来、张申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到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回国,被派到四川万县杨森部任党代表,“九五”事件前后力促杨森反击英帝国义。1927年1月奉派到南昌开展军事统战工作,任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次年4月,与陈毅率部同毛泽东部在砻市会师,任红四军军长。1930年开辟中央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席,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率部开始长征。到达陕北以后,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1937年抗战开始,任八路军总司令,转战山西、察哈尔、河北、山东省。1941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七大”以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1946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授元帅军衔。


刘文辉

(1895—1976年)

号自乾,字病虞,大邑县人。早年先后就读于四川陆军小学、陕西陆军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6年毕业返川,历任参谋、营长、团长、师长,1923年8月,北京政府授为洁威将军。1925年参加联军击败杨森后,任四川军务帮办。1926年12月易帜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长。次年6月,突袭刘成勋的第二十三军,兼并其部队和防地。1928年9月任川康边防军总指挥,10月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嗣参加阎锡山、冯玉祥反蒋,遭到失败。1932年、1933年与刘湘争霸四川展开大战遭失败,率残部退驻西康。1935年西康建省委员会成立,任委员长。1939年任西康省主席。1941年开始联络进步人士,与中共建立关系。1942年2月在重庆与周恩来秘密会晤,请中共派人到雅安设立电台,与延安直接联络。1944年加入民盟,任中央委员。1949年12月9日,以西康省主席及第二十四军军长名义,同邓锡侯、潘文华等通电起义。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中央林业部长、全国政协常委。


杨森

(1884—1977年)

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号子惠,广安县人。1906年入四川陆军弁目队,入同盟会。1908年升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辛亥革命后,任第一师营长,1913年在熊克武部任营长,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投滇军任参谋。1915年1月参加护国战争,立下战功。1917年任滇军军参谋长兼独立团团长,1920年4月脱离滇军投川军刘湘部任旅长、泸永镇守使,继升师长。1923年任第二军军长。在一、二军之战中,败逃宜昌投靠吴佩孚。次年受吴佩孚派遣率部返川,与刘湘等部将熊克武部逐出四川。北京政府于1923年5月特任为督理四川军务善后事宜。次年为独霸四川,发动“统一四川”之战,失败逃往汉口,由吴佩孚委为讨贼联军川军第一路总指挥,与刘湘等川军联合,驱走黔军,占下川东。北伐易帜,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1929年1月,下川东之战攻刘湘失败,失去防地退入渠县。1933年10月被任命为第四路总指挥围攻川陕苏区。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亲率所部赴沪参加淞沪战争、长沙之战,历任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1944年调任贵州省主席。1947年调重庆市任市长。重庆解放时逃成都,继去台湾,历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


陈 离

(1892—1977年)

字显焯,号静珊,安岳县人。1915年毕业于四川陆军军官学堂,历任排、连长。在四川军阀混战中,不断升迁,到1925年升任旅长,率4个团驻防广汉、新都两县。1927年开始接纳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改造旧部,建设防区。1930年10月,部队发生兵变,受到处分。但仍然营救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1934年与中共恢复关系,协助建立川东地区情报网。红军长征时,帮助萧克率领的红军顺利通过川境。1937年任一二七师师长,率部出川抗日。到达太原后,与八路军太原办事处长彭雪枫接上关系,密切合作。1938年,在滕县与日军作战中右腿负重伤。次年以武器弹药支援新四军李先念部队,事泄,于1940年调回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并免去军职。1943年9月任四川防空副司令,次年任成都市市长。1946年因拒绝执行省主席张群查封《华西晚报》命令被免职。1947年6月任泸州行政督察专员。1949年1月又被撤职,回到川西农村,做川军策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加入民革,任民革中央委员、人大代表、湖北省副省长、中央农林部副部长等职。


何其芳

(1912—1977年)

万县人。14岁开始接触文学,喜爱冰心、闻一多及泰戈尔的作品。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转入重庆治平中学,192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次年,以优异成绩同时考上清华、北大两大学。1930年秋,赴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同年转入北大哲学系。虽读哲学,却醉心于诗歌、散文写作。1935年毕业,先后在天津、山东教书。这期间,有作品《画梦录》、《刻意集》、《还乡杂记》和《预言》。《画梦录》获《大公报》文艺奖金。1937年回川,在万县师范教书,与杨吉甫创办《川东文艺》。后到成都石室中学教书,参加创办《工作》杂志。1938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曾随贺龙部在晋西北体验生活。1942年创作《生活是多么广阔》。1944年到重庆做统战工作,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副社长。1948年初任朱德秘书。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列学院任教,同时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工作。有《何其芳文集》六卷本行世。


郭沫若

(1892—1978年)

名开贞,乐山市人。幼年受中国传统文学熏陶。1905年考入嘉定高等小学堂,1907年入嘉定府中学堂,因参加反对旧教育制度的学潮,遭到学校斥退。1910年2月到成都插入高等学堂分设中学。1913年7月考取天津陆军军医学校,抵天津后转北京去日本留学。1914年抵东京,考入一高预备班医科,1918年升入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学医。次年创作小说《牧羊哀话》。1919年下半年在《时事新报·学灯》上不断发表新诗。1921年7月创造社组成,郭沫若为发起人,使《创造社会丛书》、《创造季刊》相继问世。1923年3月毕业回国后,全力推动创造社的工作,《创造周报》、《创造日》相继发刊。1925年在上海投身“五卅”反帝斗争。1926年3月由上海赴广东大学任教,并担任文学院长。同年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教科长、副主任。次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写了讨蒋檄文《看今日的蒋介石》。继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逃亡日本。1930年3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日本10年,研究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11种著作及大量译著。“七七”芦沟桥事变后返国,创办《救亡日报》宣传抗日。后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及改组后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941年至抗战胜利的几年间,创作话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胆》等,史学著作《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历史人物》、《甲申三百年祭》等。1948年11月由香港赴东北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及中共中央委员等职。创作话剧《蔡文姬》、《武则天》及电影剧本《郑成功》等。国家成立郭沫若著作编委会,出版分为文学、历史、考古3编共38卷的《郭沫若全集》。


罗瑞卿

(1906—1978年)

南充县(今南充市)人。1919年入南充高等小学,后转入南充中学。1926年考入成都实业专修学校,10月加入共青团,年底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于1928年夏在上海找到中共组织,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到闽西任上杭蛟洋游击队教官、队长。后任红军闽西第五十九团参谋长。12月参加古田会议,积极加强部队建设,1930年10月任红十二师政治委员。1931年5月在富田阻击敌人的战斗中负重伤。1932年任红四军政委,后任红一军团保卫局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先遣队参谋长。到达陕北后任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1940年初任八路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协助指挥“百团大战”。1945年底任晋察冀军区副政委。次年春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委,参与正太、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公安部长、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委。1959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65年12月受到林彪迫害,1977年复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78年8月3日逝世。


曹葆华

(1906—1978年)

乐山市人,著名翻译家、诗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39年奔赴延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至1961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任俄文翻译室主任。196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他宁死不屈,坚持斗争,临终之前留下“保持正气化乾坤”的诗句。他毕生致力于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翻译介绍工作,主要译著有:《马恩列论艺术》、《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自然辩证法》、《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等数十种。在诗歌创作理论研究方面,著有诗集《奇诗魂》、《落日颂》及《现代诗论》、《科学与诗》等。


常隆庆

(1905—1979年)

号兆宁,江安县人。地质学家。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先后任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任,四川地质调查所所长,西南地质调查所副所长、第二调查队主任,重庆地质学校教导主任。1956年成都地质学院建校,由重庆调该学院任教。长期深入野外现场实地调查,从1934年至1940年曾六度出入川西南的攀西地区,调查宁属7县(西昌、越西、冕宁、盐源、盐边、会理、宁南)地质矿产,首次发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为开发、建设攀西地区奠定了基础。解放后,先后参加了四川工业基地考察、西南红色地层研究工作,为四川省工业发展布局提供了地质依据,并为西南中生代红色地层及煤炭的时代划分及对比工作奠定了基础。还对川东地质图、綦江铁矿和叠溪地震的研究方面作出贡献。著述有20余篇学术论文、专著和地质调查报告,内容涉及地质学各个方面,主要有《宁属七县地质矿产》、《中国地质学》、《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川滇中生代红层与煤炭的时代划分的初步意见》等。


税西恒

(1889—1980年)

名绍圣,泸县人。早年入同盟会,1912年赴德留学。1917年毕业于柏林大学,获德国国家工程师资格,旋进入德国西门子电力公司任设计工程师。1919年回国后从事地方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四川兵工厂总工程师、四川工业专门学校教授,主持修建了泸县济和水力发电厂、重庆市自来水厂,并对四川境内的龙溪河、大渡河、岷江、乌江和贵州境内的二郎滩等地进行了水力发电和给水工程的测量、勘查等工作。以后又参与创办重庆蜀都中学任校长、重庆华法商学院任院长。还担任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系主任,中国公学大学部代理校长等职,1944年发起组织民主科学社,1946年正式成立九三学社,为创始人之一。解放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理事、常委、副主席等职。


石 鲁

(1919—1982年)

原名冯亚珩,仁寿县人。1934年入成都东方美专国画系,涉猎中西绘画艺术,毕业后回乡任小学教师。1938年借读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次年初赴陕北参加革命。1940年入陕北公学学习,不久,调西北文艺工作团任美术组长。1944年调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进行专业创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群众画报》。这时期主要创作版画、年画、连环画。新中国成立后,调西安担任西北画报社社长、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任。他全力深研国画艺术,1954年创作《古长城外》。他团结美术工作者,创作一批品在北京展出,被称为“长安画派”而闻名中外。“文化大革命”中他身心遭到了极度摧残,他把书画作为言志的特殊武器,同邪恶势力进行战斗,反复画巍峨屹立的华山,清高淡泊的梅兰荷菊,把满腔心血倾注于画中,借物抒怀。所以他的艺术在这一时期更趋精炼成熟。“四人帮”被粉碎后,任美协陕西分会主席。1979年12月在北京举办《石鲁画展》。绘画作品有《埃及写生集》、《国画选》、《石鲁书画集》等。还作有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


张怡荪

(1893—1983年)

名煦,蓬安人,毕业于四川高等学堂,又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讲授《楚辞》等程。1922年3月梁启超到北大作了一次关于《老子》成书年代问题的学术讲演。张怡荪听后写了一篇反驳论文寄给梁启超,后来论文和梁启超的题识在《晨报》全文发表,为学术界传为佳话。此后,他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他认为西藏是我国国土,西藏的学问应由我们自己来研究,于是于1928年转入研究西藏文化。1937年编成《藏文集论词汇》,接着编写了《藏汉语对勘》、《藏文书读轨范》和《汉藏语汇》。1945年汇编《藏汉大辞典资料本》,分装10大册。新中国成立后,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受命主编《藏汉大辞典》。1958年以65岁高龄,亲赴拉萨收集资料,不畏生活艰苦,一住四年。1962年回成都,着手编纂大辞典。1964年完成辞典送审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判,工作中断。1977年恢复辞典编纂工作。1979年85岁时出版《藏汉大辞典》征求意见稿后,仍亲自抓编纂工作,又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完成350万字的巨著《藏汉大辞典》。


张大千

(1899—1983年)

名正权,又名爰,别号大千居士,内江市人。9岁随母学绘画。1917年春随兄张善子赴日留学,学习染织与绘画。1919年回国,在上海拜曾熙为师,学习书画,后又拜李瑞清为师。经悉心指点,逐渐自成一家。1927年受石涛画的影响,开始游览国内胜景。1931年赴日本参加国际画展,1936年出版《张大千画集》。同年又在北平、上海等地举办画展,并被聘为中央大学国画教授。1938年摆脱日寇控制,离北平回到重庆,寓居青城山,临摹作画。1941年去敦煌,临摹壁画,弄清了敦煌地区的文物分布情况,写下《敦煌石室记》。后又转赴安西县榆林窟临摹壁画。1945年以作品参加巴黎、日内瓦、伦敦、布拉格等地画展。1948年在上海展出99幅工笔重彩画。1949年1月寓居香港,1950年赴印度举办画展,1952年移居阿根廷,次年移居巴西。1956年以《秋海棠》国画荣膺国际艺术协会的金牌,该协会还公选他为“全世界伟大画家”。1969年迁居美国,1979年移居台湾省台北市。晚年怀念家乡,手书“青城山上清宫”、“内江市县志”等赠送家乡。1983年4月2日病逝于台北。


果基木古

(1896—1984年)

越西县人,彝族,果基家支大头人。曾任国民政府西南长官公署边委会普雄办事处主任。解放后历任凉山州临时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凉山州人民委员会副州长、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黄天启

(1892—1985年)

青神县人。1921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牙科,留校执教。后曾两次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牙医学院留学,获牙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牙科教授、成都仁济牙症医院院长、中央大学医学院牙科主任,华西、齐鲁联合大学牙症医院院长。解放后任四川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是四川省人大代表、省政常委、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他牙科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对口腔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牙齿与健康》、《瓷在牙医学上的应用》、《牙体修复学》等。


李伯钊

(1911—1985年)

女,笔名戈丽,重庆市人。1924年考入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受教师萧楚女的影响,参加重庆平民学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入上海大学学习。1926年6月因准备参加工人起义被捕,9月出狱后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1930年回上海,1931年任闽西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改编和创作话剧《残忍》、《扩大红军》等。1934年参加长征,随张国焘部三过草地,坚信党中央正确政策,设法得到张国焘在松岗开会另立“中央”的会议记录,交给党中央,提供了张国焘分裂活动的罪证。抗日战争中,创作歌剧《农村曲》。任鲁迅艺术学院编审委员会主任。1939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科长,筹办鲁迅艺术学校,任校长和党总支书记,创作《老三》、《母亲》等剧。1942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文艺工作研究室主任,创作长篇小说《桦树沟》。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文委委员、人民文工团团长。全国解放后,任中共北京市委文委书记,北京人民艺术剧 院院长,1951年任中央戏学院副院长、院长。创作歌剧《长征》、话剧《北上》等。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刘伯承

(1892—1986年)

原名孝生、明昭。开县人。童年入开县高等小学、夔府官立中学。辛亥革命时到万县参加学生军,后考入蜀军政府所办的将军学堂。1912年底毕业,分派到蜀军第一师见习。1913年8月参加讨袁,任排长、连长。讨袁失败后,于1914年9月在上海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冬,奉命返川,在涪陵县新庙、大顺场发动讨袁起义,组成护国军第四支队。1916年3月在指挥攻占丰都城战斗中右眼受伤失明。护国战争胜利后,被委为第五师九旅参谋长。1921年任第二师混成旅一团团长,参加援鄂及1923年的讨贼之役等战役,指挥有方,被誉为“川中名将”。1926年5月,经杨an(去声,“门”内加“音”)公、吴玉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四川军事工作。1926年12月发动泸州、顺庆起义,任总指挥。后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五军军长。起义失败后,于1927年7月到达南昌,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冬奉派赴苏联学习军事,1930年回国,先后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军委总参谋长。长征中任红军先遣队司令,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5年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率部挺进中原、跃进大别山,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授元帅军衔。


傅 钟

(1900—1989年)

叙永县人,1919年在叙永中学读书,接受“五四”运动的影响。1921年赴上海预习法文,参加“工读互助会”。同年冬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次年初转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任学生总支部局副书记。1927年转入托尔马乔夫军事政治学院学习。曾列席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扩大会的工作。1930年与周恩来同回上海,在中央军委工作。1931年分配到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任秘书长、红十二师政委等职。1932年冬任川陕根据地临时省委书记、西北局组织部长。到达陕北任抗日红军大学(后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1937年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长期转战太行山区。1946年初调任重庆新华日报社长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是全国文联第三、第四届副主席,中共十二届顾问委员会常委。著有《政治工作基本问题》一书。


李 珩

(1898-1989年)

名晓舫。成都市人。自劝喜观察星空,课外常读自然普及读物。12岁时恰逢哈雷慧星回归,得以看到这一罕见天象,遂立志学习天文学。1914年入成都市华阳中学,1917年考入华西大学数学系。1922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后受聘到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任数学、英语教员。1925年由重庆赴法国深造。1927年获巴黎大学理科硕士学位,又考取里昂大学,毕业后任里昂天文台、巴黎大学天文台研究实习员,以《造父变星统计研究》论文获理科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任山东大学教授兼青岛观象台研究员。1937年回川任华西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教务长,四川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及中央研究院昆明凤凰山天文台研究员。1948年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文台之请,赴美做天文研究工作。新中国建立后返国,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1955年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委托负责领导上海徐家汇观象台。1962年建成上海天文台任台长。1982年被选为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


张 群

(1889—1990年)

字岳军,华阳县(今成都市)人,1908年春考取官费留学日本,与蒋介石同入振武学堂,入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后回上海,参加陈其美领导的起义。上海光复后,沪军都督府成立,任军械处长,继任二十三师参谋。1913年任讨袁军副官长,讨袁失败逃亡日本入士官学校。1915年毕业回国任浙江督军署参谋,1917年起先后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军政府副官长和四川省、河南省警务处长。北伐时,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总参议。1927年9月跟随“下野”的蒋介石到日本。1928年复任总参议并任上海兵工厂厂长兼同济大学校长。1929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历任上海市长、湖北省主席、外交部长。1937年2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次年任军委会重庆行营主任、行政院副院长。1940年被任命为成都行辕主任兼四川省主席,成为蒋介石控制大后方的大员。1947年任行政院长。1948年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后改任西南长官公署长官。1949年12月9日卢汉起义时被扣昆明,11日获释出境,经香港至台湾,历任台湾“总统府”秘书长、资政等职,著有《谈修养》等书。


李一氓

(1903—1990年)

彭县(今彭州市)人。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起失败后,从事中共文化工作和保卫工作,为转移、保存党的重要力量做出了贡献。1932年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国家保卫局长。长征到达陕北后,先后任中共陕甘省委、陕甘宁省委、陕西省委宣传部长,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抗战爆发后,协助叶挺组建新四军,任新四军秘书长和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秘书长。1942年后,担任中共淮海区委副书记、行署主任等职,领导和发动当地人民进行抗日斗争,为消灭日伪军、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努力。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苏北区委书记、华中分局宣传部长、苏皖边区政府主席。1947年先后任中共旅大区委副书记、财委会书记、大连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保卫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及书记、中国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


聂荣臻

(1899—1992年)

江津县(今江津市)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12月进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预备班学习。192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巴黎从事革命工作。1924年10月到莫斯科入劳动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红军大学中国班学习军事。1925年9月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任政治教官,曾主编《军事政治月刊》。1926年10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1927年7月任前敌军委书记。“八一”起义时成功地发动二十五师的两个团起义,任十一军党代表(军长叶挺)。后任广东军委负责人,指挥广东起义。1931年底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后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长征途中,率一军团充当红军前卫。抗日战争中任一一五师副师长,1937年9月与林彪共同指挥了平型关大战。11月成立晋察冀军区任司令员兼政委,发展了晋察冀三省边区。1939年11月,在他亲自指挥下,一次歼灭日军900人,击毙日军的“名将之花”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兼晋察冀军区司令员,指挥了正太、清沧、保北战役,三战三捷,共歼敌5.6万多人。接着取得清风店、石家庄战役的胜利。1948年任华北军区司令员,参加指挥平津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市市长、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他领导科技攻关,仅用五年时间就研制成功了多种导弹和原子弹。1967年6月亲自指挥第一次氢弹试验成功。是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人大副委员长。授元帅军衔。


阳翰笙

(1902—1992年)

原名欧阳本义,高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中共党总支书记。1929年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和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1933年进入艺华影业公司,和田汉主持编剧委员会工作。抗日战争期间创作了《八百壮士》、《青年中国》、《日本间谍》、《李秀成之死》、《塞上风云》等爱国影剧。1938年任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主任秘书,从事统战工作。1940年底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皖南事变”后,组建“中华剧艺社”,创作话剧《天国春秋》,批判了国民党顽固派。1942年创作话剧《草莽英雄》。1945年2月,与郭沫若等人动员312人联名发表《文化界对时局进言》。抗战胜利后,去上海领导开展进步电影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话剧《三人行》、电影《北国江南》。曾任中国文联常委、秘书长、副主席和党组书记,中国影协主席、总理办公室副主任。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他共创作17部电影剧本、8部话剧剧本及翻译、回忆录等作品。


艾 芜

(1904—1992年)

本名汤道耕,新繁县人。早年就读于成都师范学校,1925年出走云南,在《云波》半月刊发表新诗,从此开始文学生涯。他长期漂泊于缅甸、新加坡等地,当马店伙计、寺庙厨工、报馆校对、小学教员、报纸编辑。1931年流浪到上海会见沙汀,在鲁迅指导下进行文学创作。1932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不久被捕,关押半年多。这时期创作《南行记》、《丰饶的原野》、《山野》、《艾芜选集》等。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桂林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后到重庆,创作《故乡》、《一个女人的悲剧》、《我的青年时代》等中篇小说。1948年任重庆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委员、文化局长、重庆市文联副主席。1952年赴鞍钢体验生活,创作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及《夜归》。又创作《南行记续篇》。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沙 汀

(1904—1992年)

原名杨朝熙,安县人。毕业于四川省立第一师范。1927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29年去上海,与四川同学杨伯凯、任白戈等,在陈离的支持下,创办辛垦书店。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常委会秘书、小说散文组组长。1938年去延安,随贺龙部上前线。后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1939年从延安返回四川,在重庆开展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疏散回安县,在农村埋头创作,写出《淘金记》、《困兽记》和《还乡记》3部长篇小说及《记贺龙》、《敌后琐记》等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文联副主任。1952年调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工作,1955年返回四川从事创作。先后任省文联副主席、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四人帮”迫害,重新工作后调北京,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后因年老多病返回川从事创作。晚年患眼疾,还写出回忆录等新作。


张秀熟

(1893—1994年)

平武县人。“五四”运动中就读成都高等师范学堂,任四川学生会联合理事长,积极投入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1928年任中共四川临时省委常委,4月,省委书记傅烈等被捕牺牲后,代理四川省委书记等职。同年10月在重庆,与巴县县委书记王松樵等30人均被捕。关押期间,坚贞不屈,与重庆卫戍司令王陵基展开面对面的斗争。在党团组织和各界进步人士的声援和营救下,于1936年获释。出狱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抗日救亡工作,任平武县参议长,四川省参议员。1949年策动平武等县起义。解放后任四川省人民政府文教厅长、四川省省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全省的修志工作。历任四川省副省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生创作、撰写了大量散文、诗歌和回忆录,有文集《二声集》传世。1993年中共四川省委等单位举办了他的百岁庆祝会。1994年3月病逝于成都。


黄汲清

(1904—1995年)

仁寿县人。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从事地质事业。他与赵亚曾深入秦岭往返考察,再入四川、云南、贵州广大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陆续发表6部专著,其中《中国南部之二迭纪地层》,奠定了中国二迭纪地层研究的基础。1932年赴瑞士留学,在浓雾台大学进行地质研究,赴阿尔卑斯山脉进行调查,后对意大利、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进行实地调查,写成《瑞士华莱县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研究》而获理学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同年秋率队在赣西、湘南、粤北、贵州进行大规模调查。1937年7月赴莫斯科参加第17届国际地质会议。同年12月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1940年在新疆找到石油。1948年赴英国及瑞典、丹麦、瑞士考察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地质所所长。1956年任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


侯光炯

(1906—1996年)

字翼如,上海市金山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18年入江苏南通甲种农校,1924年转入北京农业大学。1929年入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先后调查东北、西北、东南及东海广大国土的土壤资源。1935年参加第三届国际土壤会议,提出“水稻土”这一特殊土壤名称。会后考察了英、荷、德、瑞典、匈、意、苏、美等国。1937年回国后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室主任。抗战时期在重庆从事紫色土、黄壤土类及土壤肥力研究。其间任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川北大学教授,1950年4月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召开的全国土壤肥料工作会议。1952年任西南农学院教授、系主任。其后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研究室主任、中科院学部委员。1973年起在简阳县蹲点6年,研究出省水、省肥、高产的“大窝栽培法”等。1980年开始“水田自然免耕”研究,实现“生物代耕”,1984年开始在南方13个省区推广。著作有:《土壤学》、《农业土壤基础知识》、《中国农业土壤概论》等。历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四川省委委员。1988年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多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被评选为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受省委、省政府重奖。


邓小平

(1904—1997年)

原名邓先圣,学名希贤,广安县人。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积极参加“五四”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初赴苏联学习。1927年春回国,在西北革命军队中负责政治工作,8月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1928年至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发动和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右江、左江革命根据地。1931年夏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后,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而被当时中共“左”倾领导者撤职,随后到红军总政治部任秘书长。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时期同刘伯承一起率部创建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后来代理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1945年6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和后来辖区扩大了的中原局第一书记;在战略决战阶段,担任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总前委书记和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同这两个野战军的领导人一起领导了淮海战役,领导了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及东南诸省。接着,与刘伯承率部解放大西南,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参加领导了和平解放西藏。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55年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当选为政治局常委、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判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1973年复出,1975年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76年初再度被错误地撤销一切职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于1977年7月恢复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1977年8月在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经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1982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9年11月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著有《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


巴 金

(1904年—)

名尧棠,字芾甘,成都人。1920年考进成都外国语学校,从补习班读到预科、本科。组织“均社”,办《半月》杂志。1923年到上海、南京求学,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毕业后到法国留学,一边学习,一边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灭亡》。1928年12月到上海从事文学创作。1940年到重庆,在文化生活出版社任。1941年先后赴昆明、桂林等地,创作了《龙·虎·狗》、《还魂草》等作品。1943年在重庆完成《火》的第三部,同时翻译出版了《处女地》、《父与子》等。1944年至1945年完成小说《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在重庆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和反内战的活动,并于1945年2月在由郭沫若草拟的《对时局的几点进言》上签名。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上海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抗美援朝时期,深入朝鲜前线体验生活,写出《英雄儿女》等作品。主编《文艺月报》、《收获》等刊物。1982年获“但丁国际文学奖章”。主要作品有《家》、《春》、《秋》等,著有《巴金文集》14卷。


杨尚昆

(1907年—)

潼南县人。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四川、上海等地从事学生运动及工人运动。192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后,任上海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党团书记、上海工会联合会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参加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后去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三军团政委。参加长征,并参加遵义会议。到达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直罗镇、东征、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45年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48年3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文革”中被长期监禁。1978年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长。1980年9月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秘书长,1981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常务副主席,1982年任中央政治局委员。1988年4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王朝闻

(1909年—)

原名王昭文,笔名纹石、廖化、席斯诃,合江县人。自幼喜爱绘画艺术,后入杭州专科学校学习雕塑。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领导下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发表小说、随笔,后奔赴延安,先后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并从事美术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杂志主编、文化部文艺研究所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他是我国著名的雕塑艺术家和文艺评论家,在文艺理论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出版有《新艺术论集》、《面向生活》、《论艺术的技巧》、《一以当十》、《喜闻乐见》、《论凤姐》、《开心的钥匙》、《创作、欣赏与认识》等文艺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王朝闻文集》3卷。他的文艺理论以其创作实践和理论素养,运用中外文艺史的丰富材料,通过辩证的、具体的艺术分析和理论概括,阐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的特殊规律,说理深细透彻,富有独创性。他对川剧的编剧、表演,也有独到的见解。


张爱萍

(1910年—)

名端绪,达县人。1925年在达县读中学时参加学生运动,次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在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年底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十四军任小队长、指导员、大队长,中央苏区共青团闽西特委常委、宣传部长,主编《闽西青年》,编辑团中央机关报《青年实话》。后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红三军团第十二团政委。1934年参加长征,任红四师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骑兵团团长兼政委。1936年在抗日军政大学任教。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高级参谋。1938年任豫皖苏省委书记,次年任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办事处处长。同年12月任新四军六支队四总队队长兼政委,率部与八路军南进支队等部开辟苏皖抗日根据地,任八路军苏皖纵队政委。1941年任新四军三师九旅旅长、三师副师长兼旅长、政委。1944年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1949年受命组建海军,任华东军区人民海军司令员,次年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参谋长,指挥陆海空联合渡海登陆作战,解放一江山岛。1955年授上将军衔。后历任副总参谋长、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国防科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长等职。

全系列数万种旅游产品
翔实全面的旅游度假资讯
高品质的旅游度假好评
专业旅游顾问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诚信服务,履行先行赔付承诺
保证您出行无忧
支持灵活多样的预订支付方式
365天7*24小时网站与呼叫中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