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为您提供:成都九寨沟、峨眉山、稻城-亚丁、海螺沟、四姑娘山、西藏、昆明丽江、三亚、四川成都周边旅游咨询服务及最新旅游报价!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旅游 > 西藏旅游 > 西藏艺术的主要题材
藏羌风情--西藏艺术的主要题材

在从吐蕃王朝初期至今,有文字记载的1300多年的历史中,苯教和藏传佛教先后成为西藏的主流文化,长期左右着藏族人的思想观念、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藏传佛教的迅猛发展,以及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使整个高原都弥漫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受其影响,西藏艺术也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即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世俗艺术,所有的艺术内容都与宗教密切相关。宗教艺术,尤其是藏传佛教艺术,构成了西藏艺术的主体,也是西藏艺术与众不同的最大特点。


由于艺术具有独特的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佛教也因此从早期的反对涂写圣容走向了后期的像教,藏传佛教又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使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藏传佛教按照现实生活,为释迦牟尼及其眷属构造了一个金字塔的等级结构,艺术家们为金字塔中的神灵们,绘塑了一尊尊千姿百态的形象,组成了佛教世界里的众神殿,以至于没有人能够弄清在这个神灵世界中,到底有多少位膜拜对象。在这个神灵世界中,不仅有印度佛教传统中的各种神灵鬼怪,也有西藏传统苯教文化中的精灵。其中,常见题材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诸佛菩萨和各种神灵


诸佛题材:诸佛是藏传佛教世界里的主宰,是艺术表现得最多的题材之一。藏传佛教按时间和空间把佛分成几种,组成了佛陀世界中的宇宙。除现世化现普渡众生的释迦牟尼外,按时间序列划分的佛有三世佛和过去七佛,空间序列划分的佛有五方佛。认为释迦化现以前有一佛化现教化众生,此为过去佛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圆寂以后,将化现一佛入世普渡众生,此即弥勒佛。三世佛在藏传佛教中备受推崇,因而成为艺术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五方佛是密宗中重要的表现题材。大日如来佛是五方佛的中心,和东方的阿閦佛、南方的宝生佛、西方的无量光佛和北方的不空成就佛,构成了密宗坛城金刚界曼陀罗观想世界的中心。此外,胜初佛、药师佛及三十五佛也是雕塑经常表现的题材。


菩萨题材:菩萨是修持六度,求无上菩提(觉悟),利益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用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在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最受推祟。经常表现的菩萨还有普贤、金刚手大势至、弥勒、文殊、地藏、虚空藏、除障盖等。或以单尊形式,或以佛的近侍与佛一道形成三尊一铺的形式出现。此外,辨才天、增禄佛母、摩利支天、叶衣菩萨、顶譬尊胜母、白伞盖、大孔雀佛母等女性菩萨也是艺术家经常刻画的对象。


度母题材:度母,亦称救度佛母。藏传佛教认为她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救苦救难的本尊,能消弥内八灾外人难,因而备受青睐。按颜色区别,共有二十一尊救度母。其中白度母、绿度母、颦眉度母(或称黄度母)、独髻母(域称蓝度母)、作明佛母(或称红度母)最为常见。


明妃题材:明妃,有时称作佛母。为佛或本尊智悲双运的配偶,一般与佛或本尊一同出现,属于密宗神灵。大日如来佛的明妃金刚界佛母、阿问佛的明妃佛眼佛母、宝生佛的明妃我母菩萨、无量光佛的明妃白衣佛母菩萨、不空成就佛的明妃救度佛母等较为常见。


空行题材:空行分为空行和空行母。二者又分别分为世间与业力空行或空行母;出世间与智慧空行或空行母两类。雕塑中表现的一般多为出世间或智慧空行、空行母,他们已经获得圣者位,可以作为皈依处、导师和灵魂的保护者。一般常见的空行有佛空行、宝空行、莲空行、业空行、金刚空行、那若空行等。空行母常见的有:狮面空行母、金刚亥母、竭摩空行母、熊面空行母和虎面空行母等。


本尊神题材:本尊是藏传佛教密宗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题材,是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观想的对象,借助本尊在修行过程中顺利成佛,达到梵我不二的境界。各个教派依怙的本尊不一样,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成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本尊。雕塑中常见的本尊多为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大幻金刚、布禄金刚、呼金刚、时轮金刚、亥茹迹等。造型多为多头多臂多足,静相、猛相兼有,每面三眼,多拥抱明妃。


护法神题材:显密二宗都有护法神,显宗最著名的是四大天王。护法神具有非凡的神通,多为释迦牟尼或高僧大德们收服的外道异教神灵,立誓皈依佛法,捍卫佛法和佛教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免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伤害。密宗中护法神较多,一般都是获得圣者果位的出世间护法神。最负盛名的护法神有八位:吉祥天女、白梵天、姊妹护法、多闻天、大黑天、马头明王、大威德金刚等。


2、坛城题材


坛城,音译为曼陀罗,古译为坛。于坛上集会三世十方诸圣,可谓密宗中真正的众神殿。密宗有四种曼陀罗,其中大曼陀罗、业曼陀罗与佛教美术有关。表现形式一种是平面绘制,一种是立体雕塑。金刚界曼陀罗中心排列着密宗之根本——五方佛,其外依次排列内四供养菩萨、外四供养菩萨、护法神等诸多神灵,用时间和空间来构拟密宗中的宇宙,通过对曼陀罗的冥想来证得梵我不二的境界。


3、上师和法王题材


上师和法王题材在藏传佛教艺术题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藏传佛教中,对普通信徒而言,僧人与佛、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被誉为佛教的三宝。而高僧、大师则是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中著名的宗教大师和宗教传道者,他们在宗教的领悟、传播和实践中成就斐然,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因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又一焦点。在藏传佛教艺术中,这些大师通常为各个教派的鼻祖或道行卓异的高僧,如莲花生、阿底峡、玛尔巴、米拉日巴、萨迦五祖、布敦大师、都松钦巴、宗喀巴、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等。法王主要是指,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世俗首领和人物,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和赤德祖赞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三位人物。与诸佛菩萨等题材相比,上师和法王大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由于他们在藏传佛教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因而被神化,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


4、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


佛传故事和佛本生故事,是藏传佛教艺术中表现的又一重要题材。前者主要表现传说中释迦牟尼佛从诞生到涅槃一生的事迹,由于传统上将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迹归结为十二个重要的阶段,因此也有“十二宏化”之称。其内容包括释迦牟尼佛兜率降世、入住母胎、圆满诞生、少年嬉戏、受用妃眷、离走出家、行苦难行、趋金刚座和调伏魔军、成正等党、转妙法轮及人大涅槃。佛本生故事主要指佛前生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女人、象、猴等所行善业功德的寓言故事,来阐发因果报应,宏宣忍耐、施舍、精进、慈悲等佛教基苯教义。如《舍身饲虎》描绘佛曾往生为太子时,在林中游玩,不忍虎子饿死,以身喂虎。《割肉贸鸽》描述佛前生为婆罗门时,不忍鹞子扑鸽,用身上的肉换取鸽子的生命,以免鸽、鹞皆濒临死亡之难。二者均以艺术的形式来阐发六度中的布施教义,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达到特有的宣传和教育效果。由于佛传故事和佛本生故事为叙事性题材,对空间的要求较大,因此多在壁画和唐卡中出现。


藏传佛教艺术尽管题材十分丰富,造型千姿百态,但作为宗教艺术,其中的每一类神灵的造型、色彩、服饰、量度都有一定的规定,具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为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本的造型规律,另一方面带来了程式化的倾向,影响了作品艺术生命的活力。佛教教义的审美规范与艺术审美的规范不同,其内容不是取决于艺术本身的要求,而是取决于佛教教义的要求。佛教教义要求突出佛国世界诸佛、菩萨非尘世超自然的“佛性”。对佛像的艺术表现,要求根据教义的规定,旨在把他们的面貌“唯灵论化”。不仅在形体上要表现出“佛性”,而且要刻画出灵魂的“佛性”。因此,脸面及身体各部分得到极端独特的描写,力求使信徒更加“接近”神灵,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佛国众生的形象,激发他们的宗教情感。


佛像的审美规范是“三十二种妙相好”,“八十种随形好”。诸佛造型特征因而一般都是高髻、大耳垂、面颊丰满、双目下视、身披袈婆、袒露右肩、立式或跏跌座,手作各种法印,身体端丽轻松,刻画出内心的五蕴皆空,圆融自在,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菩萨头戴菩萨冠或三叶冠,双目微视,面目平和慈祥,双肩环披天衣,下垂裙据,颈悬项饰,胸挂璎珞,臂覆臂钏,手戴手镯,足缠脚镯、脚环。表情庄严持重,力求体现菩萨的睿智和悲悯,超度众生忘我舍己的理想主义风范。而护法神的造型则是从教义出发,把狰狞和森严的气氛纳入佛教审美范畴,表现克御贪、瞋、爱、欲、痴等心理拦路之敌和各种异教邪魔对佛及佛法的侵害,因此造型夸张。一般头具五骷髅冠,环以火焰纹,面目狰狞,龇牙咧嘴,额开智慧之眼,佩项饰,戴手镯、脚钏(有时为蛇)。下身着虎皮或象皮裙,上覆骷髅等饰物和象征纹样,足踏象征爱、欲、贪、瞋、痴等佛法大敌的象头神、非人和鬼怪等。


尽管如此,宗教教义和仪轨中的规定并没有束缚西藏艺术家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相反,他们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认知,匠心独运,巧妙地将现实和丰富的想象融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将佛国世界中的神灵和大师们的性格、气质和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他们手下神形兼备的艺术作品焕发出神奇的艺术魁力。

全系列数万种旅游产品
翔实全面的旅游度假资讯
高品质的旅游度假好评
专业旅游顾问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诚信服务,履行先行赔付承诺
保证您出行无忧
支持灵活多样的预订支付方式
365天7*24小时网站与呼叫中心服务